杭州600家民企近日联名上书向浙江省政府“求救”,请政府帮助度过因银行催贷而引起的资金链危机。
这600家民企中,不乏行业龙头和中国民企500强企业,他们向政府提出了两点诉求:一是希望浙江省政府成立专门小组尽快处置危机,二是希望政府出面协调银行暂停收贷,并将银行近期所收贷款暂时发还给企业,3年之内不削减相关企业的贷款额度。
这类举动并不多见,危机之深重可见一斑,或许对上书求救的许多企业来说,这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时刻。政府救还是不救,是一个问题。
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要不要救华尔街,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在美国民众看来,华尔街的投机金融家们,在光景好时,赚得盆满钵满,并没有分给社会一分钱,现在深陷在自己造成的危机当中,却要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去拯救,既不公平也不合理。这个事也成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导火索之一。结果我们都知道,美国政府还是出手救市了。
中国与美国不可简单类比,从中凸显的问题却值得深思。就中国来说,倘若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上述情况,政府很大可能会出手救企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是个容易做出的选择。
在一种主张市场自由的经济理论看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最好不要去干涉企业经营,“政府之手”伸得越短越好;企业经营不佳乃至要破产倒闭,那也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结果,无须政府过多操心。
如果这次要求政府救企业,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状况好时要“自由”,企业遇到了危机就要政府出手干预,那么上述经济理论便难以自洽,将面临理论困境。救的困境还不止在理论层面,也牵涉到社会现实层面的公平问题,毕竟政府救市的钱属于公共资金,不完全来自被救企业的纳税。
政府不救,这个选择同样不轻松。那么多企业若出现“三长两短”,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引发的失业等连锁效应,也很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稳定,这是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愿见到的局面。特别是对于那些资产规模很大,在行业内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企业,一旦出现危机,社会影响更大更广,政府其实很难选择旁观态度。
此外,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企业家个人正常所得之外,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财富,提供了就业机会,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履行了社会责任。既然企业经营有其社会性一面,当企业面临危机,政府或者说社会救不救,也是问题。
我们认为,面对600家民企的联名上书,政府救还是不救,需要充分认识到其复杂性。这个问题不仅关系这些企业的命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重大命题,需要在实践中审慎而行,也需要在经济理论上作出判断和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