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黑龙江垦区跨越式推进小城镇建设纪实
时间:2012-07-16 10:25:49  来源:西部网 
 新华网哈尔滨7月15日电(记者李春雷、管建涛)在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垦区红兴隆管理局的香槟水岸住宅小区,原先的破旧房屋变成了一幢幢坐落在碧水溪畔中的多层住宅。这个获联合国人居署最佳环境范例奖的小区,是黑龙江垦区新建的百余个小城镇的缩影。

  2009年至2011年,黑龙江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2600万平方米,60万人搬进居住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现代农业管理区,多数农垦人实现了“耕种在广袤原野、居住在现代城镇”的梦想。

  千里农区竖起百余现代化新城

  黑龙江垦区素有“北大仓”美誉,现有人口170万,4000多万亩耕地约占全国的2%,但2011年调出的380亿斤粮食却占全国商品粮调出总量的四分之一。

  不过直到2008年,垦区仍有近一半人口的居住条件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差不多。此外,垦区开发建设60多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农垦人”要“回老家养老”,大学生考出去不愿回来,垦区面临人才外流和“空壳化”的严峻考验。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局长隋凤富说,为改善农场职工住房条件,留住现代农业人才,垦区2008年开始大力推进“撤队并区”,将2600多个生产队和居民点合并为100多个小城镇和500多个农业管理区,以便集中开展供水供热等配套建设。每个“作业点”经营耕地由1.6万亩增至8万亩以上,以更有效地发挥垦区大机械的作用。

  2009年至2011年,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2600万平方米,相当于前60年建筑总量的75%,人均住房面积新增6.4平方米。垦区城镇化率达到80%,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隋凤富说,种子研发、选育,肥料选择、配比,甚至粮食销售都远离农田。农场职工在农田里的工作时间只占30%,其余70%的工作时间都在城镇里。

  “造得好”还要“住得起”“迁得动”

  在九三管理局莱河住宅小区,正在装修房子的农垦职工王东林告诉记者,他去年花58万元买下了这栋209平方米的住宅,几百米外就是免费向职工开放的体育中心,游泳池、乒乓球室等设施一应俱全。

  “造得好”还要让农场职工“住得起”。农垦总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权赫宇说,针对职工不同的经济条件,垦区规划了别墅型的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以及面积较小的廉租房等多种住宅形式,可通过承包地抵押、农场协调贷款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农场还建设了一批三四十平方米的廉租房,只要每月交20元租金,特困职工就可以住进新居。而且,这些给农场职工建造的新型社区标准高、质量好、配套齐全。

  在号称“中国第一农场”的友谊农场,职工家属尹丽丽已经过上了市民生活。

  “原来室内没有上下水和卫生间,自己烧土锅炉供暖。”尹丽丽说,“现在一家五口居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别墅,比城里人住的都好!”

  为加快推进居民点整体搬迁,2008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对整体搬迁的居民点实行每平方米补贴200元的激励政策,两年内共拿出7.9亿元补贴资金,有效推动了垦区小城镇建设进程。

  产业经济助推现代大农业腾飞

  在城镇化建设中,黑龙江垦区的耕地没有减少。2009至2011年,垦区共拆迁房屋1561万平方米,复垦耕地49万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型农场,每年可增粮5亿斤。

  在加快城镇建设的同时,他们还着力打造产业体系。目前,垦区已建成建三江、宝泉岭等3个经济开发区和一系列产业园区,增强了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

  在“撤队并区”过程中,过剩的农业劳动力逐渐进入城镇,为发展城镇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垦区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增加值已由2008年的44.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5亿元,年均增长约25%。

  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认为,黑龙江省根据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快速发展的实际,跳出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传统思路,通过城镇化助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新路,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蓄积了“势能”。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