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大项目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时间:2012-07-16 10:11:07  来源:人民网 

南充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南充的实践证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大项目是纽带、是抓手、是载体。要把“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的任务细化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项目,加快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城镇体系,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支撑和带动“五大经济区”发展,形成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区域中心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南充市按照省委的总体部署,始终坚持“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不动摇,把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作为工作抓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1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029.48亿元,4年翻了一番,跨入全省“千亿元俱乐部”,连续3年位居川东北区域首位;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8倍和3.5倍;主城建成区面积达到90.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聚集增加,即将迈入百万人口特大城市行列;32户上市公司、6家大型央企、45户行业龙头企业、11家知名商贸流通企业落户南充,成为推动南充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以大项目拉动投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区域中心城市发挥集聚和辐射功能的首要前提。近年来,南充市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以重点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长、夯实基础设施、推动全局工作。2008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7亿元,年均增长41.4%。

实施重大交通项目构建综合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嘉陵江高等级航道等项目为依托,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会战态势。全市已通车高速公路5条、在建5条,全部通车后总里程将超过500公里;达成铁路、兰渝铁路“十”字交会;高坪机场航线航班不断增加;嘉陵江九级航电全部关闸蓄水,南充港客运码头主体工程顺利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实施。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中明确的交通项目全部建成后,南充将真正形成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通江达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与成都、重庆、西安、云南、上海等地的合作将更加紧密,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实施重大城市项目建设特大城市。顺应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潮流,围绕做大城市规模,加快以主城区为核心的现代城市体系建设,市政新区功能不断完善配套,江东新区初具规模,下中坝片区开发加快实施,北部新城、产业新城、拥江主城建设快速推进。围绕做优城市功能,谋划实施了一批道路、桥梁项目、一批绿化工程、畅通工程、环境保护工程,西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城区内涝整治基本完成,经受住了连续几次特大暴雨考验,主城区没有出现大量积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困扰市民多年的内涝之苦得到有效解决。围绕做美城市形象,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农村版”街道改造和美化景观打造步伐加快,县城、重点镇和中心集镇建设全面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南充日益彰显出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城市气派。

实施重大能源和水利项目增强发展后劲。火电、天然气发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惠及三市五县122万群众、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升钟水库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解元水库、九龙潭水库加快建设,14座病险水库整治顺利竣工,一批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全面铺开,地处“川东北干旱走廊”的南充,“十年九旱”的局面有效改善,抗旱减灾能力逐步提高。

二、以大项目支撑优势产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产业是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南充市坚持把产业培育的各项目标细化到项目上,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初步构建了一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多个优势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比重从2007年的40.2%提高到2011年的51.8%,“农业南充”正式迈入“工业南充”时代。

工业经济加速发展。该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从战略和长远视野来审视南充的产业定位,把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推进,抢抓四川石化建设年产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项目的机遇,举全市之力建设石化基地、发展石化产业,总投资141亿元的晟达新材料产业园奠基开工,100万吨PTA、聚酯尼龙项目即将启动建设,一批重大石化项目即将动工兴建,南充人民多年来发展壮大石化产业的美好愿望正在成为现实。通过技术改造、退城入园、结构调整,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增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由不足500亿元扩大到1300亿元,四大优势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2.5%。产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南充化学工业园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全市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超百亿产业园区增至3个,入园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60%,产业集聚集群集约效应逐步显现。

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生猪、蚕茧、果蔬、速丰林、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势头强劲,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基地不断涌现,一批龙头加工企业、专合组织和经营业主加速崛起。覆盖该市三区一县31个乡镇、规划面积442平方公里的南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配套加快实施,建成规模化产业基地14万亩。58个示范新村建设顺利推进,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取得初步成效。

现代服务业繁荣活跃。充分发挥人气旺、商机浓、市场广阔的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商贸物流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市场辐射人口超过3000万人。川东北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实施,46个商贸服务业重点项目有序推进,房地产市场运行健康平稳,金融业、旅游业加快发展,成功引进交通银行、恒丰银行入驻。201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亿元,稳居全省第三位。

三、以大项目化解民生难题,和谐构建取得新成效

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最终目的。该市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绩,从群众最急最怨最盼的事情做起,从灯不亮、路不平、水不通的一件件群众身边事改起,连年拓展民生工程覆盖面,大幅增加民生投入。近四年,全市累计完成民生工程投入超过186亿元,2011年达到66.8亿元,比2007年增长一倍还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4年翻了一番多,分别达到14500元、5580元。

办成了一批谋民利的好事。全面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教师周转房建设,困难群体“住有所居”逐步实现。就业促进不断加强,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城镇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有效缓解城市教育“入园难”、“大班额”问题。140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升钟库区三年扶贫攻坚计划全面完成,库区10万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解决了一批应民盼的难事。居民小区水电气欠容欠压、部分房产商违规收取城市配套费、房屋权属登记等问题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环卫工人等群体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南充对长期积累的遗留问题不回避、不拖延、不推诿,响亮地提出“化债就是形象、化债也是政绩”,有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国企改制职工“代金券”、绕城高速公路贷款、青居电站集资等历史性债务90.4亿元,以实际行动化解矛盾、取信于民。

做好了一批保民安的实事。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全市没有出现一起有较大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一次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群众信访数量大幅减少,社会和谐程度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加大政法基层基础建设力度,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和各类恶性案件,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四、以大项目拓展发展空间,开放合作开创新局面

开放合作是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必然路径。近年来,南充市抢抓“外资西进、内资西移”、成渝经济区规划实施等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更新。大力倡导发展、竞争、开放、服务、群众、创新、学习、责任等“八种意识”,积极践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把最好的资源配置给好企业、好项目”等理念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关心发展、支持发展、服务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涌现出文建明、黄凤林等全国、全省先进典型,“文建明工作法”在全国推广。九县(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亮点纷呈,各地客商更加看好南充。

以改革攻坚激发发展活力。将市级部分城市建设、管理,产业园区建设、管理等权限下放给区,进一步扩大县(市、区)经济事务管理权限。组建南充发展投资公司和各类专业性投融资平台,积极寻求财政借、银行贷、BT、BOT、发放债券、租赁信贷等多种融资形式,累计从金融系统融资2270亿元,吸纳社会投资350亿元,有效破解了发展的资金瓶颈,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但无力办的大事。

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主动出击,专业招商,招大引强,中盐银港、燕京啤酒、汇源果汁、潮州三环、畅丰车桥、日上车轮、四川国栋、江苏雨润、康美药业、华润啤酒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南充。2008年以来,全市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337个,实际到位资金838亿元,每年保持50亿元以上的投资增量。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