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前段时间由于“低价供电”而引起各界热议的山东魏桥集团所属的滨州工业园电厂,近日被地方政府以“节能减排”为由关闭。同时,记者也通过调查发现,滨州工业园热电厂并不在2012年山东电力行业调整的淘汰目录中。
可以预想到,魏桥电厂的关闭将会再次引起人们关于电力体制改革、民营资本地位的争论,究其原因,在于无论企业还是居民,都对现有电力领域的供给模式及价格存在不满。魏桥电厂被关闭的真正理由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其背后反映了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的新困境。从小处说,表明2002年以来的电力体制改革并不彻底,遇到了诸多新问题。从大处说,则是面对政府与市场这对永恒的矛盾体时,有些地方再次陷入了迷茫。
具体而言,当前改革中面临的许多典型矛盾,都可以在“魏桥故事”里体现出来。
首先,其背后体现出了央地之间的责权利分配纠葛。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重点之一就是对地方放权,到90年代中期甚至产生了中央“弱财政”的局面。以1994年分税制改革为界,到进入21世纪,中央政府在财权、事权等诸多方面逐渐体现出集中性特点。近两年,魏桥故事背后电力行业出现的许多矛盾,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利益分歧。长期来看,解决问题需要在大电网与小电网的改革矛盾中实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平衡。
其次,也体现了行政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矛盾。近年来,作为基于电力行业市场化而设置的监管部门,电监会力推大用户直接交易、电力多边交易、跨省区电能交易、发电权交易。但是,实行大用户直购电模式减弱了政府主导电价的模式,价格管理部门的职权被分离,因此相关部门并不积极,“价格监管”和“市场准入监管”两大权力仍没有归属电监会,这也使得电力改革受到部门利益冲突的制约。从根本上看,魏桥故事的意义在于挑战“行政权威”,也使我们需要深思,电力行业改革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能否是真正打破行政垄断,建立市场主导、政府补充的电力价格形成模式,如若不然,现有的改革只能是既得利益再分配。
再次,虽然如魏桥一样自建电厂的企业不少,但是不同之处在于,魏桥把部分剩余电力对外直供,挑战了电网的权威。在中央不断强调激发民间资本活力,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背景下,各界曾对魏桥模式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融化垄断行业坚冰。此次“鲶鱼”变成了“死鱼”,使得人们必须思考各行业引入民间资本的底线在哪里,以及究竟如何把引入民间资本(特别是垄断行业)落到实处。
当然,把魏桥看作电力改革的新模式,显然有些夸大其词,且遍地小电网也不符合行业规律。而魏桥建电厂同样也是基于自身利益,正如在新的压力下,其所在地被用于住宅建设,背后同样体现了其与政府“双赢”的妥协。魏桥故事的启示,是与改革初期阶段不同,当前包括电力在内的诸多领域改革,都应当减少矛盾而非增加矛盾,以促进市场经济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