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速3年来首次跌破8%至7.6%,上半年经济增长7.8%,略高于年初确定的全年7.5%的增长目标。从2011年第一季度起,中国经济增速一路走低,从9.7%、9.5%、9.2%、8.9%、8.1%到今年第二季度的7.6%,连续6个季度下滑。
投资者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看法使周五的中国股市陷入胶着状态,上证综合指数当天历经15次变向后勉强高收0.02%,深证成指则上涨0.4%。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健康状况备受关注,悲观者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硬着陆”与“通货紧缩”的风险,而乐观的分析人士则认为中国经济已成功在第二季度见底。
<>> |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一再强调,中国经济增速虽然继续下滑,但在农业、就业和物价等方面有很多亮点,从世界范围看7.6%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速度”,因此他对中国经济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在占世界GDP总量80%以上的二十国集团经济体中,中国7.6%的增速依然领先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但与欧洲人为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而焦头烂额、美国人为增加就业和巩固脆弱的复苏基础而绞尽脑汁不同,对经济放缓的“中国式焦虑”主要集中在面对转型“阵痛”时,中国应怎样摆脱长期形成的政策依赖,重塑经济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说,中国必须立足于经济增速不能掉到7%以下,“否则会引发失业等很多社会深层次问题。”不过,他反对通过“救市”的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稳增长”,因为“救市的结果是延续矛盾,错过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的机会”。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首席经济师梁优彩表示,经济增速下行通货紧缩压力往往上升,因为历来通缩都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速度比居民消费价格(CPI)要大,PPI已连续几个月负增长,而且下降幅度越来越大。
中国外汇投资院院长谭雅玲认为目前讨论的通缩与物价关系不大,而是与情绪有关,“我觉得没有通缩前兆”。
为应对经济放缓,国务院上半年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实施细则,中国人民银行更出人意料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宣布降息,累计将基准存款和贷款利率下调50及56个基点。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目前经济增速回落已取代物价压力成为中国的主要矛盾。短期内“稳增长”仍然需要靠投资,因为在“消费、出口、投资”这三驾马车中,出口受海外需求影响大,消费转型是个中长期的过程,唯有投资最有效。他预计中国下半年经济增速有企稳回升的趋势,但未来3至5年增速会下降。
“唱空没有必要,过分乐观也没有必要。重要的是现在还有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如土地流转制度、户籍制度、养老制度、保险制度、教育制度等,都需要通过改革释放这些约束,激发潜在增长能力,才能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他说。
“我们担心的是政策反应过度。”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李稻葵说。他不赞同国家再次推出类似2009年“4万亿”的刺激计划,因为从出口、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等因素判断,现有的“稳增长”措施足以让中国经济出现“U型回升态势”。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表示,中国目前面临的外部需求下降,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相似,“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结构问题,是增长方式问题”。
从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保增长”到2012年经济下滑形势下的“稳增长”,中国正面临外部需求环境恶化、人口老化、劳动力成本上升、“中等收入陷阱”等挑战,宏观经济政策过去数年也经历了几次转向,尽显经济转型之难。
中银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在中国经济展望研究报告中预测GDP增速在第三季度会好转,全年可达8%。他说:“中国经济未来增长要增加的是效率而不是总量,最重要的是能否转变结构,使中国经济增长更有效率,更有质量,而不再有数量上的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表示,必须扭转习惯两位数增长的宏观经济观念。“现在我们已进入中速发展,7.5%(的目标)虽然比中国过去看起来是低了,但在全球仍属于高速,我不希望为了增长而增长。”
他指出,从投资拉动到消费拉动,经济增速难免会下降。“到2020年,中国要习惯7%-8%的经济增长,2020年以后还要习惯5%。”
尽管对未来经济走势以及改革方向的看法存在分歧,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和分析人士都认为,中国要利用加快改革来促进经济发展,把“稳增长”和“促改革”、“调结构”与“促民生”等长期经济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
“现在外需和内需不振,需要依靠投资,但是改革非常重要!现在最大的结构失衡是收入分配格局的失衡,所以加大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进行打破垄断行业的改革,减少管制,才有利于企业发展,才可以促进经济长远的发展。”梁优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