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
时间:2012-07-10 10:36:41  来源:九江新闻网 

——《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解读

省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从新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全力推进新一轮九江沿江开放开发,这对于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支点,构建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确立新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沿江地区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特修编制定《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2012-2020)》(以下简称规划)。本次规划围绕沿江开放开发的战略定位要求,对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行了谋划布局,立意远大,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措施有力,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区域特色。

1、体现先进理念

《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是由曾承担江苏、安徽沿江开发规划和我市上一轮沿江开发规划,具有丰富经验、技术力量雄厚、业绩优良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编制的。规划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多种数理模型进行多方案的比选等新技术、新方法,提出了科学的空间发展格局、交通布设、产业发展重点、城镇布局,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等内容。

考虑到沿江开放开发规划是一个系统的总体规划体系,编制单位注重了与《九江港口码头规划》、《沿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九江彭湖电网发展规划》、《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和《九江沿江四大板块产业园区规划》等专项规划有机衔接,形成集优方案。

2、突出发展高度

加快沿江开放开发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全局,是着眼全省发展的战略举措和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对九江沿江开放开发的总体定位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长江中游航运枢纽和国际化门户、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引擎。这一定位体现了九江沿江地区在我国中部、长江中游、江西省和区域四个地域层次上的战略地位、作用,并明确了沿江开放开发总体目标。提出通过纵深开发、联动发展,进一步放大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效能,通过江湖、江路、港城和板块联动,实现临江临港产业和腹地产业发展协同,提高腹地利用深度。

3、彰显后发优势

沿江地处长江航运水道与京九大动脉交汇处,是东部沿海开发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独享江西152km长江岸线资源,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现代临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区位、资源和政策优势。加快沿江开放开发就是要立足该区域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思路,推动企业向四大产业板块集聚,形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密集区。

4、聚焦重点任务

围绕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对产业发展、岸线利用、港口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建设、开放合作等重点任务进行了深入谋划。现代临港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加快发展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新材料和新能源,打造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轻工纺织业,形成三大500亿级产业集群。同时,突破发展现代物流与航运服务、旅游休闲、商贸市场、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港口建设提出了“长江中游大宗散货水水、水陆中转枢纽港、江西省集装箱枢纽港和航运中心”的总体定位,明确了建设亿吨大港的奋斗目标和各港区的功能分工。长江岸线利用提出按照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集约开发,上下游结合、近远期协调以及利用和治理相结合等原则,切实用好长江岸线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内外部不同运输方式交通组织方案,以及电力能源、给排水设施建设重点。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建设提出强化中心城市区域地位,加快副中心城市、临港新城建设,推动生态新城、重点城镇和赣北美好乡村建设。开放合作提出加强与南昌、武汉、皖江城市带、长珠闽等地在交通、产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

5、注重持续发展

为消除和缓解开发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规划十分重视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提出构建“3片1横6纵”生态网架;加强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等的保护力度;提出临港产业带与其腹地进行差别化的生态管制要求,建设生态安全格局。强化区域环境污染防控,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建立高标准环境准入门槛,整治区域环境。(市发改委供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