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金融机构的开放性重组、金融市场的开放创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浦发银行前任行长傅建华,选择浦发硅谷银行作为他职业生涯最具挑战的一站。
这家由上海浦发银行与美国硅谷银行各持有50%股权的银行,是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十多年来唯一批准成立的一家中外合资银行,也是中国首家“科技银行”。
“浦发硅谷银行是专注于服务中小乃至小微科技企业的,以改变当前中国银行业同质竞争的态势。”筹建中的浦发硅谷银行董事长傅建华说。
去年以来,一批有代表性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抢滩上海,与本土企业“共结连理”。
6月2日,花旗银行与东方证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中国合资成立东方花旗证券有限公司,开展投资银行相关业务,包括股票承销、债券承销和并购咨询服务。
加上此前开业的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财富里昂和海际大和,上海地区合资证券公司数量将增至4家。
“硅谷”来了,“花旗”来了,“保险教父”也来了。去年7月,史带国际董事长莫里斯·格林伯格,这位曾掌控美国国际集团(AIG)38年之久的前董事长和CEO,通过史带国际以3.5亿元的价格入股大众保险,这也成为上海金融国资国企开放性重组的重要部分。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市场会越做越大。全球金融服务业最快增长点在中国,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愿意到中国来做生意。金融开放会带来很多新的技术,新的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形成‘近人悦、远人来’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在开放中争掌话语权
从6月1日起,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两地外汇市场同时启动人民币对日元直接交易。
“人民币直兑日元有助于人民币减轻对美元锚定的依赖,加上日本有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之中,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所裨益。”中信银行国际金融市场专家刘维明说。
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起步,到允许境外三类机构用人民币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从日本购买人民币国债,到林吉特、卢布、日元与人民币的直接兑换,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上海也成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桥头堡。
截至2011年末,上海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结算量达到4080亿元,其中2011年业务量突破3300亿元,约占全国当年总量的16%;境外机构在上海开立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近800个,使上海跨境人民币结算的触角伸向全球。
“货币市场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一个成熟、发达的货币市场,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说。
上海清算所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机构,但其对于上海形成人民币产品基准价格中心、人民币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中心等意义重大。
“上海清算所目前正在研发推出利率互换等产品的中央对手清算业务,今年底有望试运行,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上海清算所董事长许臻透露说。
对于一直苦于缺乏油价话语权的中国企业来说,今年期货市场的开放创新将给他们带来一点底气。上海期货交易所理事长王立华表示,上期所将全力推动原油期货上市,争取年内推出并逐步争取成为亚太时区的原油定价基准之一。
金融创新护航实体经济
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创新,是护航实体经济的药方之一。
6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固定收益证券综合电子平台挂牌的“12苏镀膜”完成首笔转让,这意味着交易所市场第一笔中小企业私募债券非公开转让顺利完成。
“过去十年,上交所帮助国家解决了大型国企、央企和重点银行的融资问题,现今上交所最大的转型就是要调整上市公司结构,我们要服务中型企业,甚至是小型企业。”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说。
开放度、创新力、活跃指数越来越高的金融体系,正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今年前4个月,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12428.65亿元,同比增长16%;其中,上交所融资3309.78亿元,同比增长49%;银行间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商业银行债券等共为企业融资9118.87亿元,同比增长23%。
5月底,上海出台了为实体经济输血的3年6600亿元计划。在未来3年,上海的12家银行将为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提供总额6600亿元的融资支持,助力十大重点产业到2015年末占上海GDP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
今后几年金融市场将出现直接融资加快、市场化改革深化和人民币跨境业务稳步推进的三大趋势。上海市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三大趋势的不断加快和强化,让我们对上海如期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充满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