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29日电 (记者杨文彦)“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新台阶,为避免中国重蹈巴西等国的覆辙,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尽快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
6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巴西瓦加斯基金会与中国社科智讯专家学者召开了《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分析》发布式,暨巴西经济与“中等收入陷阱”研讨会。中国社科智讯经济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郑秉文在会上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转变社会发展模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使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这是进入高收入即第四阶段的必由之路。
2010中国人均GDP超4200美元 跨入“上中等收入”阶段
世界银行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划分为四组,即低收入、下中等收入(偏下中等收入)、上中等收入(偏上中等收入)、高收入,并每年公布新调整的标准。根据2011年7月的最新调整,低收入的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1005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为1006-3975美元,上中等收入为3976-12275美元,高收入为12276美元及以上。其中,“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合计统称为“中等收入”。
1978-2001年,中国处于“低收入”阶段(低于人均GDP1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最新调整的标准,2010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200美元,标志着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新台阶,这是继2001年从“低收入”进入“下中等收入”行列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郑秉文教授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推测,中国实现第三次跨越、顺利进入高收入组的时间大约在“十四五规划”的区间,即大约需要12-14年左右的时间。按照这个预测,中国的“第三次跨越”将有可能再现“东亚速度”:在这个跨越中,日本用了12年(1973-1985年),新加坡用了11年(1979-1990年),中国香港用了11年(1978-1989年),韩国仅用了7年(1988-1995年)。
然而,据《中等收入陷阱:来自拉丁美洲的案例分析》指出,历史上很多经济体可以很快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但很多也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成功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即“贫困陷阱”,一般指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之后,虽然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却很少有国家能够顺利进入高收入行列,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区间,他们或是陷入增长与回落的循环之中,或是较长期陷入增长十分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
例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在中等收入阶段滞留了40年,乌拉圭滞留38年,巴西1975年进入了中等收入水平,至今尚未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IMF)的预测,阿根廷大约在2015年左右才能达到进入高收入水平阶段,届时,阿根廷将在中等收入阶段超过半个世纪即53年。
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三保障: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
2010年中国已正式跨上“上中等收入”,如何避免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郑秉文指出,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国的发展战略,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驱动为主向依靠消费、投资与出口协调拉动转型;二要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型,实为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的水平,这是进入高收入阶段的必由之路。至于转变增长方式,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已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关键在于粗放向集约转型,改善投入产出比,提高投资报酬率,提升经济竞争性,以获取长期增长的可持续性,这是效率驱动的主要内涵。
郑秉文认为,目前,中国刚刚进入第三发展阶段即上中等收入阶段。需要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构成的动力组合:
“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在未来中等收入国家的激烈竞争中,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国与国相互较量的实质也是“制度”。“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与日俱增,依靠“制度”和管理等这些非物质生产要素驱动增长,意味着增长机制的深刻转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可被视为生产力,“制度”的质量可被视为生产力水平;制度变迁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伴随制度变迁。
“政策”,在以往的下中等收入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对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微观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公共政策的配套和配合等方面却存在缺失,有些已显得严重滞后;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和国民诉求等许多方面都有较大改变,例如对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的诉求,应予以高度重视,否则,将有可能拖累经济增长,一些深陷“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很多教训。
“基础设施”,统计显示,改善基础设施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还可促进增长,起到减贫的效果。在这方面,韩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每年提高GDP大约1.4%-1.8%,减少不公平大约10%-20%。中国在“十一五”期间包括交通运输在内的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改善,但相对来讲还是落后,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基础设施的得分情况要好于“金砖国家”和拉美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为中等收入阶段的效率驱动转型和可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社科院拉美所助理研究员齐传钧表示,“中等收入陷阱”的出现具有某种“突发性”,但并非没有“可预见性”,应把研发和创新能力基础作为长期的政策取向,及早或适时地进行经济转型,关键是要加强资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