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陈国强:产业地产是产业加地产两者的结合
时间:2012-06-29 12:02:27 
    近日,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国强表示,在当前楼市面临严峻调控的背景之下,产业地产已经成为房地产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当中一道风景,或者成为引人关注的一种现象。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观察这道风景或者分析这个现象?产业地产和当初的工业地产有没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产业地产的前身或者产业地产的源头是过去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工业园区等等。

    今天的产业地产和过去的产业园区到底有哪些差别,哪些特点,我观察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在投资运营主体上,过去各地各种形式、各种规模的产业园区的投资运营主体是地方政府或者地方背景的管委会,今天的产业地产多数是民营企业为主体,民营企业扮演了投资运营的主体。第二,在运营的重点上,过去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主要是侧重于招商引资,如何把产业引进来,今天的产业地产是产业为表、地产为里。第三是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上,现在主要是提供运营服务、配套服务,这个和过去显然有很大的差别。在引进的企业特点上面,过去各种类型的产业园区、工业园区主要是引进三资企业,包括港台企业等等,今天的产业地产主要对接的是一些大城市或者中心城市,他们有产业外移,像北京、上海主城区各种规模不等的企业如何外移,转移到郊区、转移到更偏远、成本更低的区域。还有一个需求是中小企业,因为这些中小企业主要成长于非中心城市,他们有一个很大的愿望是进驻到大中城市,尤其像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换言之,产业地产主要是适应和满足了以上两类企业的发展需求,当然了,在一些中心城市还有一些相关的新兴产业,包括文创产业等等。

  第二,产业地产为什么近年来这样广受关注,这样快速复制、快速成长?背后有几点原因,主要基于几大机遇,首先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机遇,对地方政府来说,无论是产业地产、产业园区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如何刺激消费、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往往一个成熟的开发区、一个成熟的产业地产项目,不仅可以解决当地的就业、增加税收、提升区域价值等等,而且还可以对周边的区域发挥比较明显的示范效益或者溢出效益,所以地方政府对产业地产的发展投入了非常高的热情。第二是行业自身升级发展的机遇,过去十多年,我们行业当中成长了很多有实力的企业,这些企业既具备了足够的资金能力、行业经验、社会资源以及资源整合能力,产业地产成为他们顺理成章的一个新的选择。第三是表现在当前的行业调控,为我们产业地产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调控之下,像养老地产、商业地产、旅游地产等等,刚才朱会长特别提到了这些,这些复合形态的地产因祸得福、受益匪浅,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之下,自然吸引了更多的地产。

  第三,产业地产是不是一个新的奶酪,产业地产作为我们企业转型或者拓展企业自身战略空间的重要方向,在当前它既是规避调控、绕开土地招拍挂的有效方式,同时产业地产和住宅项目相比,我们分析了产业地产可以获得有别于常规地产项目的高额利润,这个利润点恐怕至少有五个方面,首先是城市基础设施开发所带来的利润点。第二是土地一级开发以及土地转让的收益,投资运营商可以自己来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开发,但是也可以保证一级开发的土地给其他企业参与。第三是房地产开发的销售利润。第四是后期管理运营的利润,和长期住宅项目相比,是很大的差别。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的增值收益,过去住宅项目除了暴利,有很大一块是来自土地的收益,但是这一块奶酪对住宅项目来说,随着调控已经被政府拿走了,所以这一块未来会成为有别于常规住宅项目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第四,和住宅项目相比,产业地产的不同点表现在哪里?我想至少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所谓产业地产是产业加地产两者的结合,是复合型的地产形式,所以地产是载体,产业才是核心。地产是表,产业是里。如果抱着过去住宅地产的思维、住宅地产的模式和手法去运作,恐怕等待我们的是一个失败的运营。第二,它是强调开发和经营并重,关键是要培育产业,保证园区的产业,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第三,过去住宅地产、住宅项目强调速战速决,强调运动战或者强调阵地战,行业当中一些标杆企业,像万科、恒 大都在以高周转的模式快进快出,但是产业地产相比于住宅显然思维模式是持久战,因为持久战是消耗战,跟粤菜里边的煲汤一样,需要温火慢煮慢炖,这是跟住宅地产非常明显的差别。第四,产业地产强调企业和政府的合作,强调双赢、多赢,我们注意到像联邦地产,他们就把企业客户和地方政府作为投资运营产业地产的两大客户,所以产业地产追求的是多赢,特别是需要跟政府形成共赢关系。第五,产业地产更注重可持续的增长,更多的关注就业、税收以及区域价值的提升,这是和住宅相比很显然的差别。

  第五,住宅开发商转战产业地产,成功的关键在哪里?这恐怕是很多企业非常关心的。从上一年的比较可以知道,产业地产和常规的住宅地产,包括商业地产相比,显然更复杂,作为产业地产的运营商,需要更高超的资源整合能力,需要能够教育更大范围的企业招商,需要衔接好政府企业资源等等,这是很基本的要求。另外一个要素是需要做好产业和地产,这个加法如何来做,要实现过去住宅开发商向产业运营商的角度转变,从单纯的住宅开发商真正转型成为产业园区的综合运营商,如果这两条不具备,或者准备的不足、不充分,套入产业地产领域就充满风险。

  第六,什么样的企业能够真正吃上产业地产这块奶酪,或者能够分享产业地产的大餐?答案很明确,从我们已经看到的既有的这些成功案例企业身上可以找到答案,这里我们也可以向大家做点推荐,大家可能都了解,北京或者北京周围的一些例子,比如华夏信托基业参与运营的工业园区,从06年开始到现在,像联东从起步到今天也有十年的历史,像北京的总部基地模式等等,我们周围已经可以看到很多产业地产的成功运营案例。从这些产业地产的榜样身上,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经验的借鉴和运营的灵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