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主任王芃
10月27日起,本报推出城中村系报道,岗厦西拆迁造富神话引发社会热烈关注。
“城中村是伴随着我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昨天,深圳市规划国土委主任王芃说,应当客观看待城中村在深圳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有必要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他表示,一直有关注本报在上月底推出的有关深圳城中村的大型系列报道,指出随着新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的施行,在城中村改造方面将通过更多方式,搭建良好的公众参与平台。
从10月27日开始,本报连续大规模推出关注深圳城中村改造的报道。重在提醒及呼吁全社会在大规模城市更新过程中,重视对城中村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及其承载的城市活力的保护。
城中村正面作用需要肯定
昨天,王芃全面阐述了他对深圳城中村的理解。他指出,城中村的存在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相生相伴的过程。城中村的问题是城市快速发展中形成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现实。30年来,深圳在快速发展中,大部分城中村在客观上存在建设和环境问题,如建筑密度过高、建设标准偏低、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不足、安全隐患严重等问题。
王芃是规划国土领域的资深行业专家,对深圳城市特色有着深入理解。他高度评价了城中村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价房的作用。王芃认为,客观地看,城中村在城市发展中所起作用是正面的,它的存在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同时也是低标准的廉租房。在这个意义上说,城中村所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中的薄弱环节。“正面作用需要肯定。”这位规划国土官员不止一次重复。
深圳的违法建筑大部分藏身于城中村。王芃分析,存在的基础是大量外来务工人员、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决定的,收入分配不同造成市民对住房需求的不同。而对违法建筑的巨大需求,在政府管理不够到位的情况下,或者对市场发展判断不是特别科学到位的情况下,违法建筑的存在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眼下的城中村改造,并不仅针对违法建筑,深圳正面临发展转型,城中村在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对于城中村的看法,深圳政府和民间的态度都在改变。此前,曾有不少人将城中村视为城市中的“毒瘤”,认为存在环境差、治安坏种种不好。“现在的认识更趋于成熟,越来越理性。”王芃说,不赞同把城中村视为毒瘤。相比2004年深圳开始系统开展城中村改造的时候,目前政府对城中村的看法越来越成熟。
“抢救城中村”与新法契合
王芃指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讲到城中村社会管理方面,很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实事求是地讲,发展环境,社会治理方面跟国际上先进城市差距明显,跟内地有悠久历史城市比也有欠缺。在即将施行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中,政府更强化了城中村改造的一些思路,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城市,杜绝盲目无序的拆建。
而本报抢救城中村系列报道与这部即将施行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竟在一些方面不谋而合。在这部办法的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城市更新项目应当遵守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城市更新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