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养老“双轨制”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时间:2012-06-16 09:20:44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张遇哲 
     是否延长退休年龄正成为时下热议话题,有评论指出,应在打破退休金双轨制的基础上再来讨论。而自2008年底启动的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至今仍未取得实质突破。(6月13日,《人民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实施退休职工的“双轨制”,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职工的收入待遇逐渐拉开,养老金不公现象突出。从退休前的个人缴费来看,企业人员要缴纳养老保险,公务员不用缴纳;从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例来看,企业人员退休金普遍只有退休前工资的60%左右,公务员却能达到90%左右。

  为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于2008年底在山西等五省市启动试点。然而,试点改革甫一开始就遇“不顺”,各地改革方案难产,一些地方改革的积极性不足。直到4年后的今天,5个试点省市目前尚未有一个能正式运行实施。

  在一些专家看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迟迟未有实质性突破,在于《试点方案》本身还有很多关键性政策要点没有明确,特别是对于职业年金、过渡性养老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规定。不过,除了操作层面的细节问题外,养老保险改革搁浅的重要原因,在于养老保险改革不是孤立的盆景艺术,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而时下,这场略显仓促的且疏于路径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单兵突进”的窘境。

  首先,缺乏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配套。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指出,事业单位的改革必须是个全局性的改革,“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为前提,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为前提,如果没有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为前提,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很难成功。”事实上,《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今年3月才正式出台,目前各地事业单位改革尚处在完成清理规范的初始阶段。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还没完全推开的情况下,改革前后的待遇水平难以准确测算,适用单位和人员范围、缴费基数、过渡期、财政支持等还没有标准,严重制约了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和参保人员的积极性。

  其次,未能与机关养老保险改革齐头并进。机关事业单位向来都被视作一个整体,其工作人员都是依靠国家财政供养的国家雇员,机关和履行公共职能的事业单位性质也完全相同。然而,二者同样是养老保险“双轨制”的既得利益者,却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先铺开,机关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兵不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一针见血地指出,将二者分割开来,让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公务员继续不动,这种取向不仅不能真正化解当前“双轨制”下的矛盾,还会增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的新的利益冲突。

  养老金作为现代社会保障的一种基本形式,体现着制度的进步。但是,先天的体制“双轨”,带来了福利“双轨”,越来越凸显出权利的不平等和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消弭了进步含量。养老“双轨制”必须抓紧解决,而不是无限期拖下去。当下,亟待通过顶层设计,彻底摆脱“单兵作战”,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分类改革,机关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统筹联动,推动“双轨制”早日废除。(张遇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