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直接拒绝相比,记者采访遭遇更多的是“踢皮球”。
最近一个月,有车主反映,江苏太仓、武进两地几家加油站疑似出售“问题汽油”,导致数千辆汽车受损。尽管当地政府迅速介入并给出补偿方案,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调查结果仍旧没有公布。部分受损车主质疑监管部门不作为、工作存在漏洞。为了解事情的原委,记者采访了车主、加油站负责人以及政府部门。其中,采访政府部门最费周折。
还没进大门,门卫就先盘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一听说是记者,门卫就会报告负责新闻工作的部门。因为平时与记者打交道,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般对记者都很客气,会热情地倒茶,但一谈起正事,也打起了“太极拳”。
“问题汽油”涉及当地近2000名车主,当地很是重视,成立了专门的处置领导小组。负责新闻工作的部门工作人员说,虽然处置小组里吸纳了他们的人,但并没有确定发言人,因此,没人负责对外发布。记者去找主管部门负责人,但不是推说去开会了,就是推说出差了。
除了“踢皮球”,还有“程式化”。
有一次去江苏建湖县采访违规建别墅的事,便遇到层层的“程序”。到了当地规划局,该局的新闻发言人先是说领导不在,然后把记者带到了信访室,让在信访室等回复。之后,又要记者写信息公开申请书,然后官腔十足地说,要等上5个工作日。
其实,有时也很理解这些新闻发言人的难处。
因为工作关系,记者接触的新闻发言人比较多,平时大家相处得很好,但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涉及实质问题,他们便不愿意说或者不主动说。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新闻发言人可以说,但说的后果他们可能承担不起。
一位曾在省级部门当过新闻发言人的处级干部告诉记者:“当新闻发言人是吃力不讨好的事,不接受记者采访,是失职,但接受记者采访,说得合领导意是应该的,说得不合领导意,那就全是错了。”
新闻发言人说得好,问题化解了,热点过去了,领导也就安心了。如果新闻发言人说的话并没有纾解公众情绪,平息事态,反而“火上浇油”,让这些部门受到更多的质疑,进而可能影响领导的“官帽”前途,这自然不合领导的意。
所以,有一位新闻发言人说:“有时,我也希望我这个新闻发言人更多的是摆设,一年说不上几句话。”
新闻发言人为何“三缄其口”,因为,很多时候,说不说、说什么,都不是他们自己能决定的。
这些年来,地方很重视信息公开,不仅是政府部门,连党委都在建立发言人制度,但要完善这个制度,还需要做很多工作。记者接触的许多新闻发言人都认为,要改变回应“打太极”、“零信息”的现象,关键是赋予新闻发言人更多的自主权,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正如一位新闻发言人说:“一方面是信息公开制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完善,一方面是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信息快速传播的倒逼作用,这是信息公开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发挥地方或部门喉舌的作用,更要做信息公开难题的‘开锁人’。”他建议,应该把信息公开、回应解释纳入部门领导的考核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