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的黄石之路
时间:2012-06-05 14:31:24
来源:中国芜湖新闻网
在黄石西部铁山区的山涧中有一处露天采场,历经百年开采,形成了世界第一高陡边坡,落差达444米,当地人称之为“天坑”。当资源渐趋枯竭,昔日沸腾的群山归于沉寂,受到整体保护的采矿点连同周围的厂房、选矿场,已变身为我国首座矿山公园,一处AAAA级景区。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也不可避免有自身的局限。在黄石采访,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转型”。转型对芜湖等绝大多数城市而言,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对黄石而言,是浴火重生,意义非比寻常。
黄石因矿而兴,长期走的是一条依托资源发展的道路,持续不断的开采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一度曾出现全市近7成企业停产或减产的状况。2008年,黄石所属的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次年黄石跻身试点行列。以此为契机,黄石着力推进城市经济由资源主导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城市功能由功能缺失型向区域辐射型转变、城市生态由工矿生产型向山水园林型转变、社会民生由扶贫济困型向共享幸福型转变,提出并实施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破解制约转型的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城市功能等瓶颈问题,探索出了一条以“理念、功能、项目、创新、民生”五位一体、全方位转型发展的路子。
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和支撑点是项目。按照《黄石市资源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及配套的16个专项规划,黄石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总投资达2310亿元的重大项目。围绕推进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改造升级及延伸配套发展,实施了新冶钢460等总投资252.8亿元的19个重大项目;围绕培育装备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现代物流等接续替代产业,实施了东贝高效制冷压缩机研发生产基地等总投资885.2亿元的94个重大项目;围绕完善交通网络、城市路网、场馆建设、景观建设,实施了鄂东长江大桥等总投资820.5亿元的52项重大项目;围绕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以及节能减排,实施了“一江四湖”综合治理等总投资253.3亿元的26个重大项目;围绕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实施了“三馆一中心”等总投资98.2亿元的重大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成为黄石加快转型的助推器。黄石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引人关注,也值得芜湖借鉴。“两集中一代办”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撤街办、合社区、并机构”的市区“扁平化”管理新模式等,有效破除了发展束缚,凝聚了发展力量,增强了黄石发展的活力。
转型让黄石人找到了精神资源的“富矿”,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竞相迸发,许多人走上了创业或再次创业的道路。在工矿企业集中的黄石大冶市,原来从事矿山开采的曹庆,转行干起了对外贸易,如今事业蒸蒸日上。有同样经历的还有山力薄板的老板,他的企业如今已经有2000多员工。转型让一大批黄石本土企业和本土品牌异军突起,涌现出劲牌保健酒、东贝制冷压缩机、登峰换热器、美尔雅、三环锻压数控机床、大江阴极铜等享誉全国的名企和名品。其中大冶有色、新冶钢、华新、十五冶4家企业的产值过百亿元,劲酒和东贝2家企业在全国同行业的产销量位居第一。转型使黄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化工医药等已跻身为该市的主导产业。统计显示,黄石采掘业及原材料加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较以往下降了6.04个百分点,特色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规模均突破100亿元。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湖北新冶钢独家生产的高温合金钢应用于“神六”“神七”“嫦娥”工程,大冶有色建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澳斯麦特炉。传统产业的蜕变,新兴产业的崛起,为黄石的持续快速发展支撑起一片蓝天。
在竞相发展的区域竞争格局中,转型为黄石人增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底气。与芜湖一样,黄石也提出了跨江发展、建设大城市的目标。目前,湘鄂赣三省已签署“共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黄石将自身在国家和湖北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性功能定位为:“中三角”城市群中辐射鄂东皖西赣北地区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武汉城市圈的次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