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个襄阳”建设的在线访谈
襄阳汉江传媒网消息(襄阳日报) 中共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别必雄
2012年5月24日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今天我们访谈的嘉宾是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别必雄。欢迎别市长到湖北省政府网站做客。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关于“四个襄阳”建设。
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在全省的地位举足轻重。“十二五”开局之年,省委、省政府从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大局出发,全面实施“一主两副”发展战略,去年4月在襄阳召开了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现场办公会,6月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一主两副”重大战略决策加快推进襄阳市跨越式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加快建设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的战略部署,要求襄阳市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湖北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支撑作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备受全省关注。下面,请别市长就建设“四个襄阳”与广大网友进行交流。
首先,请别市长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建设“四个襄阳”的发展蓝图。
别必雄:各位网友下午好!主持人好!
建设“四个襄阳”是省委、省政府赋予襄阳的神圣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也是襄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省委、省政府襄阳办公会后,我们市“四大家”主要领导牵头,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相关职能部门参与,邀请聘请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中国传媒大学等顶级机构和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等知名专家,组成四个专班,分别就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系统研究和规划编制,目前已经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先后在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十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一次人代会上,对建设“四个襄阳”进行全面部署,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明确了目标和路径。未来五年,我市将以建设“四个襄阳”为抓手,着力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努力实现四大蓝图:
(一)建设“产业襄阳”,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到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全省六分之一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中部城市“第一方阵”。
(二)建设“都市襄阳”,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到 2016年,大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走在区域前列,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百强。
(三)建设“文化襄阳”,打造中国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保护和利用,襄阳文化特色充分彰显,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明显增强,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成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文化旅游名城。
(四)建设“绿色襄阳”,打造绿色生态家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普遍增强。
主持人:抢抓各种机遇,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是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前提。当前,建设“四个襄阳”有哪些机遇和有利条件?
别必雄:从外部环境看,襄阳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深入实施,将形成长期有利的发展环境。尤其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一主两副”战略,高度重视襄阳的发展,中央和省委对襄阳的领导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出台了支持襄阳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省直部门和省级金融单位先后到襄阳现场办公,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四个襄阳”建设。多项政策密集叠加,给襄阳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从自身条件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在产业基础、发展平台、发展后劲、交通区位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从产业基础看,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相继突破千亿大关,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占全省三分之一,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居全省第二,装备制造的机加工优势明显。从发展平台看,襄阳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是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国家级开发区最多的城市,尤其是拥有50个含金量很高的“国牌”,拥有全省第一个铁路口岸、公路二类口岸、鄂西北唯一的物流保税仓库和出口配送型监管仓库,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发展后劲看,近几年我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建成投产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培育了一大批优质企业,这些重大项目和企业的能量正逐步释放,将形成强大的产业支撑,集聚了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交通区位看,襄阳是我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和物流枢纽,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北煤南运铁路专线、两条高速铁路、四条高速公路、汉江航运体系建设和襄阳机场改扩建等一大批重大交通设施项目的陆续实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显著提升,为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吸引产业集聚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襄阳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只要我们倍加珍惜机遇,牢牢把握机遇,切实用好机遇,加快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一定能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主持人:产业是一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支撑。在“四个襄阳”中,“产业襄阳”摆在第一位,抓住了要害。未来一个时期“产业襄阳”建设将从哪些方面重点突破?
别必雄: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始终坚持“产业第一”的理念,以“做大总量、提升层次”为重点,加快建设“万亿工业强市”,打造区域性服务业中心,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产业襄阳”建设。一是加快打造“万亿工业强市”。今年以来,我们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了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实施“工业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强力推进主导产业培育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和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做大做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力争到2016年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产业向千亿级迈进,培育20家产值过100亿元、50家过50亿元、200家过10亿元、1000家过亿元的骨干企业,努力建设中国汽车新城和中国新能源之都,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主城区以国家级高新区和经开区为龙头,规划新建10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各县市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力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尽快步入全国“第一方阵”,高新区规模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经开区和5个县市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目前主城区和各县市产业新区建设已经全面启动。二是加快建设区域性服务业中心。以创建国家级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大型都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金融商务区、“襄阳云谷”、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和城乡专业市场体系,引进和发展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品牌营销等与产业配套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创建区域性服务外包基地,建设中国汽车会展中心、中国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区域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和区域性总部基地,努力把襄阳建成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今年重点建设中国汽车服务外包基地和区域性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启动建设华强中央文化商务区等10个大型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中国移动湖北公司襄阳创新基地“四个中心”项目,开工建设7个大型物流园区,建成现代物流信息中心和汽车产业物流园区。三是加快推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襄阳是农业大市,但还不是农业强市。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建设农业强市,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重点实施百亿斤粮食、千亿级农产品加工、千万头牲畜养殖和千亿元林产业“一百三千”工程,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物流贸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努力把襄阳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水利示范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农产品物流贸易基地。在推进措施上,我们坚持试点先行,市委、市政府主抓襄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襄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各县(市)区分别举办1-2个试点,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主持人:建设“都市襄阳”,是省委、省政府对襄阳城市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定位和要求,请别市长介绍一下“都市襄阳”的发展蓝图和未来五年的战略重点。
别必雄:“都市襄阳”是一个很高的发展定位。因为“都市”不是一般的城市,而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是影响周边、带动周边最重要的城市。因此,我们提出要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主城区按照近期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远期300-500平方公里、300万-500万人口的规模,实施“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重点建设东津新城,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同时,把枣阳、(老)河(口)谷(城)新城建成襄阳大都市的两个副中心城市,推进宜城、南漳与襄阳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把保康建成都市襄阳“后花园”和绿色襄阳示范区,把主城区周边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成卫星城,建设一批特色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对内形成中心城市、中等城市、特色小城镇、农村新型社区“四位一体”的大都市城镇体系;对外与周边城市联合互动,形成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差异化发展的城市群。
未来五年,我们将围绕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集中力推进六大重点工程。一是主城区空间布局工程。以城市交通环线为基础,构建城市综合交通骨架体系,形成以鱼梁洲为中心,襄城、樊城、襄州新城、东津新城四城环绕的“一心四城”空间布局结构。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津新区、襄州新区、庞公新区、襄南新区、樊西新区、隆中新区等城市新区。二是主城区功能分区工程。鱼梁洲以汉水文化为主题,建成具有鲜明水生态特色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襄城重点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形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聚集地和旅游目的地。樊城重点发展以商务和高端商业为特征的现代服务业,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襄州重点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农产品生产、深加工产业基地。高新区、经开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建成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中心。高起点规划建设东津新城,使之成为具有国际化水准、现代城市功能、承担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新中心。三是主城区基础设施覆盖工程。未来五年,襄阳主城区将投入1700多亿元,实施200平方公里主城区基础设施全覆盖工程,构建空间结构科学、规模结构有序、功能结构合理、网络结构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四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支撑工程。策划和推进综合性大学、区域性企业总部、铁路和航空口岸、区域性市场和物流中心、综合性商务会展中心等功能项目,全面提升城市的承载、辐射、服务和带动能力。五是展示城市形象和品质的标志性工程。加快推进汉江风光带建设,推进岘山、襄阳古城、古隆中的保护和开发,实施城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综合体、标志性建筑等工程,塑造一批富有文化品位、襄阳气派的城市景观。六是改善市民感受的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工矿区改造,拆围透绿,美化庭院,建设景观大道,整治背街小巷,建设保障性住房、主题社区和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主持人:省委、省政府要求襄阳主城区五年内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目前进展如何?
别必雄:主城区是“都市襄阳”的龙头,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去年以来,我们围绕建设200平方公里、200万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目标,重点推进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编制城市规划。我们聘请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研究和编制“都市襄阳”和襄阳主城区规划。各县(市)区也请聘国内顶级规划设计机构编制城市规划。目前,襄阳全域规划和市、县两级新区规划编制即将完成,为启动大规模城市建设创造了条件。同时,我们确定了城市建设“两步走”战略,制订了“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年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
(二)强力推进东津新城开发。未来五年,我们将把建设东津新城作为主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实施“城市东进、决战东津”的发展战略,按照控制区230平方公里的规模进行规划建设,着力打造政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中心、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使之成为承载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区。目前,省政府已正式批复同意东津新城建设方案,控制性工程、20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和30平方公里产业新区已开工建设。
(三)大力推进旧城更新。按照网格化、集中化、合理化的居住理念,以3至5平方公里、3至5万人为基本单元,在主城区规划布局30至50个城市中心社区。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配套中心社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购物和绿地等设施,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功能。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11个城市中心社区改造建设试点。
(四)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全覆盖工程。今年将投入近400亿元,实施一批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建设项目。
主持人:襄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将如何发挥文化优势建设“文化襄阳”?
别必雄:襄阳是拥有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和汉水文化的核心区,历史文化名人和遗迹众多。可以说,深厚的文化积淀是襄阳最浓郁的特色和最宝贵的资源,是襄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活力之源。因此,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力争通过建设“文化襄阳”,打造文化强市,提升襄阳的软实力。未来五年,我们重点实施“十大工程”:一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快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主城区重点建设“五馆一院一中心”,包括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城市印象馆、大剧院(音乐厅)和体育健身中心,县(市)重点建设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重点建设文化综合服务体,乡村重点建设文化中心户、农家书屋和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力争9个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文化先进县标准。二是实施城市文化地标工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将襄阳特色文化与城市标志性建筑融合起来,规划建设体现襄阳文化特色的市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场馆、城市交通主干道和核心景区,打造具有襄阳特色的标志性城市文化建筑群。三是实施文化景观建设工程。规划建设汉江人文景观带、迎宾文化长廊、城市雕塑群、传统文化景观带、绿色滨水文化景观带、汽车文化景观带、历史风貌建筑群和城市生态公园。四是实施文化品牌重塑工程。充分挖掘三国文化、汉水文化、荆楚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集中打造现代版“襄阳好风日”品牌,扩大襄阳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实施文化产业振兴工程。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打造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重点推进襄阳古城、古隆中、岘山、鱼梁洲、鹿门山、保康九路寨、南漳古山寨、谷城大薤山、枣阳白水寺等文化旅游区建设,突出抓好“三城”(唐城、汉城、三国文化城)、“五园”(汉水文化产业园、汽车文化产业园、米芾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传媒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目前已经确定了一批总投资455亿元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今年重点抓好10个文化产业项目,力争完成投资40亿元以上。六是实施文化精品打造工程。培育文化名家,打造“文化襄军”,力争在全国获奖的文化精品数量跃居全省前列。七是实施城市精神重塑工程。充分挖掘襄阳历史文化蕴含的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放包容、重商亲商等主流价值,塑造新时期的襄阳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和发展文化,打造人文襄阳,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八是实施市民文化涵育工程。引导广大市民提升精神区位,培育高素质的襄阳人。九是实施文化人才培育工程。通过设立文化创新创业基金,吸引一批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落户襄阳,培育襄阳文化人才优势,构筑区域文化高地。十是实施文化管理创新工程。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目前,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并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上介绍了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主持人:建设“绿色襄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襄阳在绿色发展上将如何突破?
别必雄:建设“绿色襄阳”,就是要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的道路。这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必须贯穿于建设“四个襄阳”的全过程。未来五年,我市将紧紧围绕打造中部地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全国低碳环保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世界一流的宜居城市,重点实施八大工程,推进“绿色襄阳”建设。一是实施绿色建筑工程。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快推广和普及绿色建筑。我们将在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上重点突破。二是实施绿色能源工程。以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清洁煤电和智能电网为重点,加快建设华中能源基地,积极创建全国新能源示范城市。三是实施绿色交通工程。大力实施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城市项目,加快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目前我市已在城市公交和市政等行业推广新能源汽车上取得积极成效,今年襄阳市区新能源公交车辆将达到150辆,线网总长度突破80公里。四是实施碳汇能力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一城(襄阳主城区及都市圈森林生态系统)、两带(汉江流域林业生态建设带和骨干交通路网景观绿化带)、三网(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四区(山区生态公益林区、低山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鄂北岗地防护林区、湿地生态保护区)、五廊(汉江、小清河、唐白河、南渠、大李沟五条城市生态景观廊道)”为主的城乡一体化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五是实施绿色汉江工程。大力推进汉江及其支流沿江污染和沙化治理,加强绿化、水系和景观建设,切实保护好襄阳的“母亲河”。目前汉江襄阳市区段水质保持在二类水平,确保了区域生态和居民饮水安全。六是实施湿地保护工程。通过建设一批生态公园,创建一批国家级自然湿地保护区,提升湿地生态调节功能。七是实施生态乡村工程。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庄和清洁卫生家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八是实施绿色产业建设工程。着力发展低碳工业、绿色服务业和绿色农业。在发展低碳工业上,大力推进绿色制造、推行清洁生产、构建循环工业体系,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市10个国家和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国家再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和国家级谷城“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发展绿色服务业上,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低碳物流、绿色市场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服务业体系。在发展绿色农业上,大力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发展绿色食品,壮大绿色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快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主持人:建设“四个襄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必须采取超常规的举措,突破体制机制的制约,襄阳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
别必雄:在推进“四个襄阳”建设中,我们坚持靠改革增动力,靠机制生活力,向创新要空间,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创新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打造全国政务环境最优城市的目标,深入开展“管理创新年”活动,重点推进政府工作流程、行政审批方式、市场监管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市场监管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九大创新,取得了初步成效,实现了全国同类城市行政审批“项目最少、流程最优、收费最低”的目标。
(二)创新领导经济工作的方式方法。近年来,我们积极顺应推进襄阳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通过成立6个产业发展办公室,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系列载体”等“六个一”的推进机制,有力促进了工业跨越式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对未来五年产值规模能够过50亿元、100亿元的50家重点企业,开展现场办公,实行“一企一策”,形成推进企业做大做强的强大动力。通过实行重点项目服务秘书制、每周集中开工制等重大项目推进机制,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建6个专业招商分局,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突破。
(三)创新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建设“四个襄阳”关键在落实。我们通过实施重点工作管理项目化和“路线图”管理,围绕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标准、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和责任追究办法,实现了工作落实路径化;通过实行台账管理,定期督办、定期通报,建立常态化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能投诉快速反应和责任追究机制,实现了重点工作督办经常化;通过建立实证评价体系,实行重点工作按时结账,实现了政府工作考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了强有力的重点工作推进机制。
(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建设“四个襄阳”,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作支撑。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创新“一把手”选任机制,在换届中面向全市公开推荐、差额选拔了8名县(市)区党政正职,配齐配强了县(市)区领导班子,得到了中组部、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通过面向全国公开选拔20名县级干部,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未来五年,围绕我们将围绕打造“人才高地”,建立“隆中人才基金”,大力实施“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和“双千人才计划”,引进1000名专业人才和1000名硕士、博士。同时,我们还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建设“四个襄阳”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