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是中国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方面党和国家与普通百姓有着高度共识,也有着法律政策的支持。但是在教育大发展的过程中,这一问题一直是改革中的难点,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实现起来尤为困难。致使学校间的差距在持续加大,“择校”紧张在社会中普遍蔓延,教育的发展难以使广大民众达到满意的水平。
多年前,我曾受海淀区的委托对该区进行过均衡化调查,也在朝阳区、东城区、海淀区、房山区等的部分名牌学校、薄弱学校参加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我深深地感到,这几个区的领导和学校,都有着创新发展的改革意识,也都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帮扶薄弱校等方面做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包括政策的倾斜引导、建立帮扶和互动机制、通过优质学校带动一片学校的整体发展、加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改善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等。
有了这些积极的教育均衡化探讨,朝阳区、海淀区、东城区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推进地区教育高水平的均衡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在北京,虽有不少学校的硬件建设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世界先进水平,均衡化的低端整体也达到了国内较高的水平。但在教育观念、教育技术、教师素养、教育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学校间的差距依然体现出较大的差别。不仅在义务教育阶段,许多问题还难以解决,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问题也日益多起来。
应该指出,真正解决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和畸形择校等问题,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是重大的、工作是艰巨的,社会和媒体影响与责任也需要强调,要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法规支持和社会舆论支持。同时还要时时提醒和检查教育的规划和质量,更注重教育发展内在的均衡,而不是寄托于经济上的高消费和到处去挖所谓优质师生资源,给更大范围的教育不均衡带来隐患。特别在物质条件的均衡基本实现的过程中,更要有意识地加强高层次的均衡探索,并要通过进一步的制度建设、规范管理、教师发展模式和评价体制的创新等,使今天大家为之努力的教育均衡发展能够长久、稳定,而非一时状况。
在朝阳区、东城区以及海淀区的经验中,最值得赞赏的是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都正在转变观念和加强服务,并尝试着采取了不少务实可行的做法,在区域内的学校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真真实实地缩小了差距。可以说,这样的区域性的创新探索不仅会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产生作用和影响,也会在各方面的改革中摸索出更多、更适合本地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来。
(程方平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