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9月2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指南”难奈教育“工具化”
时间:2012-05-31 09:14:13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若夷 

近日,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其中针对5-6岁儿童,“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要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教育部这里所说的“‘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实际上也即近年来舆论一直诟病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在幼儿园阶段,不仅提前大量引进小学课程,而且教育方式也提前“小学化”,如通过大量做习题“强化训练”。这种背景下,为抑制“拔苗助长”,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教育部专门发布具体《指南》,确实很有必要和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一份“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际可行性究竟有多大,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儿童教育提供“指南”、帮助他们彻底摆脱“拔苗助长”命运,恐怕无法乐观。

 

  幼儿教育“拔苗助长”的根源究竟什么?表面来看,家长的急功近利,以及幼儿园对此的迎合,似乎都是非常直观的原因,但深一层看,事情又并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现在的家长会如此着急地“拔苗助长”、认同幼儿教育“小学化”,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呢?从大的教育体制环境上考察,它实际上是整个教育体制高度应试化、应试教育逻辑不断向前延伸推演的必然结果。读书受教育为的是考上一个好大学,而考好大学的前提是考好高中、考好初中、考好小学,如此“考好”逻辑环环相扣层层传导下来,最底层的“幼儿园”及其“小学化”也就无法幸免。这也就是说,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从体制上看,其实就是一种“应试化”,“超前教育”实乃应试教育的“超前”。

 

  如此强大的应试体制背景,绝不是一纸“指南”就能轻易撼动的。

 

  应试逻辑下层层传导的“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何以如此挥之不去,即便明知扼杀孩子天性,也在所不惜?从更深一层人文价值理念角度看,症结或许还在于,在这样一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化”时代,面对我们自身,我们并没有真正确立康德所说的那种“人本身就是目的”的价值理念,有意无意间将人完全地工具化、手段化了。如幼儿园是上小学的工具手段,小学是上初中高中的工具手段,中学是上大学的工具手段;进而言之,整个基础教育都不过是追求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工具手段,人生童年也不过是长大成年的工具手段,相应地,童年应有的各种宝贵品质、特性如天真、烂漫、无邪,也丧失了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儿童提前“成人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我们越来越走向“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就此而言,要想根本克服“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具体幼儿教育的“指南”,更急需教育体制、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