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全国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并与此相配套,进行高考制度改革。记者最近在安徽部分农村中学调研发现,由于教育资源失衡,农村中学实行新课改举步唯艰,只得“穿新鞋走老路”,而在“百科全书”模式的素质教育下,农村师生感到无所适从。在高考改革中,由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不合理,出现“城市化”倾向,导致农村孩子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农村师生呼吁,推进素质教育和高考改革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现状,而不能让农村孩子越落越远。
教育资源失衡拉大城乡素质教育差距
金寨县青山中学是一所拥有2500多名学生的完中(从初中一年级至高中毕业都设有师资和班级的学校),也是六安市示范中学。然而,就是这样一所条件较好的农村中学,在实行新课程改革后,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中学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硬件上缺乏与新课改配套的办学设施、实验器材和实践载体。从软件上看,新课程改革的机制非常科学完备,但严格操作下来几乎是不可能,比如综合素质考评和学分认定,选修课的设置等,在农村中学的实施有很大的难度。”青山中学校长全国庆告诉记者。
全国庆说,农村中学办学经费主要靠学费收入,十分紧张。青山中学每年几十万的学费,仅能勉强维持校舍建设和维修,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资金十分有限。学校图书资料缺乏,人均图书只有五六册,与教育部要求的人均20册的标准相差甚远,很多图书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十分陈旧,无法满足孩子们查阅资料的需要。而在金寨县其他一些农村中学,人均图书只有一两册。学校实验设备缺乏,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本无法开展。电教设备也十分缺乏,学校的微机只有几十台,每个班级要排队使用,不能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而新课改涉及的的不少知识,需要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农村学生家里几乎都没有电脑,根本不具备网上学习的条件。
“新课改要求的探究性学习,对我们农村学生来说根本没有条件,很多需要自学的知识没办法去学。我是理科学生,到现在没有亲手做过实验,只能看老师的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本没条件做。”青山中学高二学生汪娜说。
记者在同为六安市示范高中的寿县瓦埠中学采访时,该校师生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校长秦秀富告诉记者,学校缺乏新课改的配套教学设施,图书馆里大多是陈旧和捐赠的书籍,学生也无上网学习的条件,实验设备缺乏,不少实验无法开展。而一些新课程教学也缺乏专业教师。如新课改必修课《通用技术》就没有专业教师,也没有实习基地,全校音乐、美术教师仅各1名,兴趣班根本无法开展。
瓦埠中学高二学生范影侠喜欢诗歌朗诵,但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只能通过看电视学习。她说:“素质教育所需要的条件,对我们农村孩子来说遥不可及。如,我们想学音乐,但买不起钢琴甚至小提琴;我们农村孩子甚至会因贫辍学,更无从谈及参加兴趣班的学习。既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就应该在改善农村教学条件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教师缺乏导致素质教育学科无法开课
寿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权义东告诉记者,农村由于教育资源缺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受财力和编制的限制,以及人才逆向流动,一些学校教师缺乏,只能保证主要学科教学,全县仅有1名《通用技术》专业教师,也没有通用技术实训基地,很多学校这门必修课开不起来,全县农村中小学美术、音乐、地理老师缺乏达40%以上。从而使新课改在农村只能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难以适应新的学业评价要求。农村中学实验室缺仪器、药品和实验员的现象普遍,探究性实验无法开展,只能做演示实验,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农村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去年全县8名获得“安徽教坛新星”的优秀教师,就有7名辞职去了大城市教书。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不少学生择校去城市就读,农村生源流失,这导致靠学费维持运转的农村中学收入减少,经费紧张,生存更为艰难。
今年9月,太湖县小池镇海会小学18名学生的家长,因为学校发了课本却没有老师上英语课,集体向学校申请将孩子转入镇中心小学读书。
村民殷宗全的孩子在海会小学读四年级,他告诉记者:“今年开学,小学发了英语课本,但学校没有教师上课,我担心孩子以后上中学跟不上,这个学校不仅英语教师缺,音乐、美术和 体育教师也都是其他教师兼教的,没有专业老师。所以我们18名家长联合要求把孩子转到教师配备相对齐全的镇中心小学读书。但教育局规定,孩子必须就近入学,另外,如果孩子转到十几里外的中心小学上学,我们家长还得陪读。学校再三做我们工作,最后我们只好放弃了转学的念头,但要求学校尽快配备齐老师。”
海会小学校长马国良无奈地说:“其实我们也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海会小学总共只有学生103个,如果再转走学生,学生就更少。不开英语课是因为学校没有英语老师,音乐、美术和体育课程,也是其他学科的老师经过短期培训后兼教的,没有专业老师。”
小池镇中心学校校长余世平告诉记者,小池镇中心学校管辖10所小学、4个教学点、一所初中,共有小学生2186人,初中生2107人。但目前总共只有3名英语教师,音乐、体育、美术教师各1名。小学英、体、美、音课程有的很难开设,有的靠经过短期培训的教师兼教。
太湖县位于皖西南,集山区、库区、丘陵、圩畈区于一体,现有农村完小159所,教学点128个,农村在校教师26926名。太湖县教育局党组书记胡治平说:“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当前,全县英、体、美、音教师普遍缺乏,农村小学总共只有英语教师36人,小学专职音乐教师8人、体育教师9人、美术教师5人。如果小学英、体、美、音教师按照完小配备,全县小学缺少英语教师120余人,音体美教师各缺150余人。农村小学基本没有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开设困难很大。”
而记者在皖北地区采访了解到,不少农村中小学的体育、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专职教师特别缺乏,绝大部分由其他学科老师兼教。
新课改的推进关键在教师,然而,不少农村中学教师在实行新课改后依然“穿新鞋走老路”。“由于农村信息闭塞,教师培训的机会少,观念更新不及时,不少教师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全国庆校长说。“实行新课改时,很多老师都参加了培训,但由于是短期培训,当时似乎感悟很多,回来不久后又旧调重谈。”
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城市化”
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2009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模式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统一考试和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方案。目前,安徽省对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确定为A、B、C、D四个档次。
“今年我校有815名高三学生参加综合素质测评,一个学生也没能获得A。”瓦埠中学教导处副主任李多田告诉记者,“这主要是因为安徽省教育厅规定,评为A的学生必须是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或具有在市一级竞赛中获奖,以及在音、美、体等方面具有特殊技能的实证材料。各地举办各种竞赛的层次和次数不同,农村学生因交通和信息闭塞,参加竞赛的几率也较少,因而获得竞赛证书的机会也相应较少。农村学生没有条件参加音、美、体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很难获得特殊技能的实证材料。”
“难道只有会棋、琴、书、画,综合素质才高吗?”秦秀富校长对此提出质疑,“我们农村学生大多纯朴,富有爱心,不少学生在课余时间义务照顾孤寡老人,直到老人把感谢信寄到学校我们才知道,这样做好事不留名的学生难道综合素质不高吗?农村孩子自理能力强,他们在家做饭洗衣,而有的能歌善舞的城市学生,也许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两者相比到底谁的综合素质强呢?制定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应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不能将标准仅定位在城市,从而变得城市化!”
记者在采访中,部分农村师生认为,新课改应重视城乡教育的现实差距,不能一蹴而就,并提出以下建议: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特别要加强新课改所需要配套的图书馆、实训基地、电教设施建设;充实农村中学教师队伍,配齐新课改所必须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师,确保新课改课程按质按量开课。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让老师真正明白为什么要新课改,新课改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改,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的培训和研讨;在现阶段,对农村和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制订两套不同的标准,使之更具科学性;另外,素质教育应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目前,农村不少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因师资缺乏,音、美、体等课程都不开设,到了高中难以衔接。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措施,确保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使中小学素质教育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