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1世纪经济报道 :适度改变城市化节奏 以控制财政供养人口
时间:2012-05-20 09:57:4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目前各地政府正在努力探索和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广东、天津等地都积累了一些相当具有启示性的经验,但却全国总体而言,行政体制改革的成效并不乐观。

  衡量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行政效率与膨胀化”的关系,财政供养人员的高度膨胀一直是行政体制改革棘手的问题。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就反思这种“官满为患”,他说,“中国老百姓再勤干,官太多了也养不起……如果600万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那是历史的倒退,因为没有人创造生产力了。”

  财政供养人员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国家公务员(有国家编制的);党政干部以及政府雇员(例如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一般来说,人口增长同财政供养人口的增长是正相关的,而经济增长和财政供养人口并不完全正相关,也许是同步,也经常是背向的(早期公共财政理论的“瓦格纳原则”现在证明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增长带来的一些体制性变化会削弱财政人口增长。比如贸易开放,就会降低关税甚至零关税,导致海关巡查货物人员数量下降;再比如政府管制的削弱,就没必要养很多监管人员了。当然,经济增长以及体制变化,也会带来新的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比如法官和法院的数量会上升,比如教育、教师、医生的规模一定会有所膨胀。

  但是中国的情况特殊,整体上,我们很难看到市场化、民营化和反管制化带来的对财政供养人口非常显著的削减,最明显的是1998年的行政体制改革,为了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确大规模裁减和撤并机构,不过,随后几年就发生了反弹。其他的行政体制改革都是“越改人越多”,部委越精简越臃肿。

  我们认为,财政人口膨胀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激烈的城市化运动。中国30年来发生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运动,但这种城市化结构又是奇特的。在初始阶段时,财政供养人口是根据当时的人口规模设定的,随后城市化狂飙开始,大量人口向大中城市转移,对城市公共品需求上升,财政供养人口直线上升。尽管这个过程中,经济自由和民营化应该会导致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存在,从无所不包的大政府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的这一趋势会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规模,但是,这些部门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口号下,变着法子出现。

  而小城市(比如一些县级市和城镇)尽管人口增长不多,甚至有所“抽离”。但是中央政府又没有给出相应的调整方案,相反,他们以“城镇化”还会进一步发展为由来搪塞:“尽管小城市的人口转向中城市,但是也许农村人口还会慢慢转向小城市,宛如”梯队“,所以准备着未来的城镇化,就不能立即根据当下情况来调整财政供养人员的数量。我们还是有存在的必要。”

  于是我们看到,财政供养在中国的城市化下出现了“调整的刚性”:大城市由于人口压力、经济增长水平带来财政收入上升,使得大城市有很强的激励来膨胀财政供养人口,而小城镇则在中国的体制下,有很强的能力去维护目前的财政供养人口,最终,造成了整体性的财政供养人口的大膨胀。

  所以,控制财政供养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克服那种非弹性的城市化。如果坚持中国是城镇化,那么就不要用各种方法压迫式鼓励人口进入超级城市,形成所谓的“超级城市规模效应”,相反,应该用比较纾缓的方式来进行城市化,鼓励城外的人进去、城里的人出来,只有发散而非集中的城市化,才会对财政供养人口的增长提供一个比较良性的缓冲。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