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我国实行了城乡户籍二元体制,加上在计划经济年代城市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其结果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徘徊不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营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得到快速发展,据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认为,中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里,人口将不断向大中城市聚集,在大中城市的周围,建立起许许多多的卫星城和小城镇,充满活力的城市群将在中国不断出现。
加速城市化涉及到城市建设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为满足这一需要,现在各地政府都在想尽办法招商引资、筹集建设资金。那么这些钱从哪里来?中国城市化谁来买单?
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要靠政府驱动,但更多的是资本驱动。如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操作科学合理,可以提升城市价值,城市自身发展可实现良性循环。如果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投资基础设施过度,超过了城市的负担能力,不但不能创造价值,甚至可能“破产”。
据联合国开发署研究,发展中国家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一般应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到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15%。那么,中国城市化的资金需要多少?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会达到什么水准?与此相对应的需要多少钱?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约有1亿的农村人口进城,按人均50万元的进城成本测算,这1亿人城市化的资金需求为50万亿元,可见城市化的成本是很高昂的。
在目前体制转型和资金缺口很大的情况下,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很多融资方式,过去几年提的比较多的是经营城市。中国城市化过程中资金的来源,谁都很清楚应该是多元化的。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是首要问题,另外还有合理使用问题。中国的城市政府资产和西方国家的城市政府资产意义不完全一样,比如在中国,还包括国有企业,地方政府面临着“吃饭财政”,用到城市建设上的钱非常有限。因此要加快改革,政府应剔除不该管的东西,否则会面临一个个“黑洞”,永远也填不满。有些领域还有人为操纵现象,包括资本市场与建设市场,没有按照市场化来运作。再就是建了很多没有效益的样板工程。
城市化能否成功,最终要看城市能否为自己买单,一个城市要实现良性循环,提高城市竞争力,就要注意三个环节。一是城市功能定位,这是最关键的。可以学习国内外经验,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定位。二是产业选择。强调产业集群概念,因势利导地推动适合自己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三是要围绕城市功能、产业选择,加强城市软硬环境的培育和建设。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个城市不管它怎么筹集资金,不管它在短期内搞得怎样红红火火,从长期看,众多城市的发展实际上是自己买单。城市需要在发展中解决资金问题,关键因素是这个城市最终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