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湖南
绿色湖南,就是人们运用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绿色增长,从而实现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本报讯 至2020年,湖南森林覆盖率将达到57%以上;森林蓄积量超过5亿立方米;城市绿化率达到40%……为湖南人勾勒未来十年绿色发展图景的《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即将由省委、省政府发布实施。
记者从昨日召开的《纲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湖南将重点在森林、湿地、矿山、资源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多个领域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 生态补偿标准。并把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等发展指标,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执行情况 开展专项检查和跟踪督查。
建设绿色湖南就是保障改善民生
湖南是林业大省,至2011年底,全省森林蓄积量4.16亿立方米,林业产业年总产值1445亿元。经监测,全省森林储碳、放氧、蓄水、固土、保肥、储能等主要生态效益价值8628亿元。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林业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三龙说道:“保障和改善7000余万三湘人民的民生,绿色湖南建设是源头、是基础、是关键。”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浪潮中,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绿色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形态的重要命题。”邓三龙说,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绿色优势,建设绿色湖南是为国家和世界探寻生态文明建设现实之路。
“建设绿色湖南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邓三龙表示,当前,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成为民生领域中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就是要以实实在在的行动真正对人民负责,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纲要》十次易稿采纳587条反馈意见
2011年4月,省委九届十次全会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的发展战略。“青山绿水是湖南巨大优势和巨大财富,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的这些内容,进一步凸显了建设绿色湖南的重要性。
2011年7月以来,《纲要》前后十次易稿,先后采纳587条反馈意见,最终于今年3月23日经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与“法治湖南”、“创新型湖南”、 “数字湖南”相互衔接。据悉,《纲要》分为三大部分,共39条,确定了四项原则,即科学发展、生态优先、机制创新、共建共享。确定了2012年和2020 年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绿色环境、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文化4大考核指标。
同时,《纲要》提出了8项建设任务:一是加强生态建设保护;二是节约能源资源;三是综合治理城乡环境;四是发展绿色生产;五是建立生态补偿和共建共享机制;六是引导绿色消费;七是弘扬绿色文化;八是发挥长株潭“两型”引领作用。
首次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
“《纲要》首次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邓三龙谈到《纲要》的主要亮点时说,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纲要》提出建立和完善区域、流 域、要素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在森林、湿地、矿山、资源使用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等多个领域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决不让老 百姓守着青山饿肚子,不让经济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补偿机制。”
据悉,为保证《纲要》的贯彻落实,湖南将突出做好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保护、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城乡环境同治等专项规划,建设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幕阜山脉为构架,以湘、资、沅、澧为脉络的“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
《纲要》将突出抓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抓好长株潭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治理和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长株潭城市群、湘南 地区、大湘西扶贫开发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四大板块的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绿色消费方式,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发展公共交通,推进绿色出行,保障消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