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当社工,社工在国外被誉为“社会工程师”,然而在国内却是一个未被公众认知的群体。在广州、深圳这些社工前沿城市里,社工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社工机构能否生存,在相对的环境和政策温室中,他们是否像外界看上去的那样优越?
资源涌入带来“好日子”
30出头的李伯平,已经做专业社工7年了,也经历了广州社工变迁的风雨。“前两年,我们愁的是政府没有投入足够资源,都是某些街道和香港公益机构以捐助的形式维持社工的运营,社工的收入能维持生存都难。现在感觉是机会来了,社工岗位和薪酬都增加了。”
在广州市中山纪念堂附近的一家咖啡馆里,李伯平一边搅动面前的咖啡,一边说道。他目前担任广州市白云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副总干事,金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他还是第一届广东省优秀社工中唯一一位入选的广州社工。
广州骤然升温的社工需求,主要的推手来自政府大量购买社工服务。从2008年开始,广州市就在社会服务领域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
从2011年初开始,广州市20条街道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引进社会组织承接社区综合服务。不久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称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011年,广州市有54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预计在今年6月底前,将建成14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个街道至少有一个。广州市将安排2.6亿元用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
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目前广州社工的主要铺开渠道。《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规定,每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每年有200万元的项目购买经费,原则上每10万元购买服务经费须配备1名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总数的2/3以上为社会服务领域相关专业人员,1/2以上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
200万元的项目购买经费中,60%是人员经费,按照聘请20名社工计算,平均每人每年工资有6万元,每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此外是场租装修、行政费用、活动经费、设备购买、督导聘请等费用支出。
据了解,广州目前有90多家社工机构,80%以上都是2007年后成立的,家家都瞄准了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这个政府购买大单。“挑战也来了,有的街道居委会对社工、社区服务不理解,导致有一些矛盾、误解产生,有些部门觉得我们占用了政府资源而且是有盈利的。”李伯平说。
乐观背后的隐忧
“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是广州第一个社工类组织,虽然有免税资格,可是税得照交。执行总监廖焕标表示,“我们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资金,我们自己本身不盈利,因此税金就只能从政府拨款中上缴,这也变相伤害了服务对象的利益。”
社工机构通过民政局注册为民非企,通过考核认证的可以获得免税资格,但是政府购买项目目前不在免税范围内。另外年底时如果还有剩余,作为盈余收入适当缴税,税款总共在10万元左右。税务部门对此的说法是,关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没有相关减免规定,购买是一种商业行为,因此要缴商业税。
“虽然恒福有7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1400万元的项目购买经费,但如果想使流动资金略有剩余,就得省着点用钱。”李伯平了解到,广州一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在亏损运营,有的亏损达到几十万元。一些有其他服务项目和社会资助的机构才能达到持平。社工机构也在同有关部门协商能否适当增加项目购买经费。“200万元项目购买经费标准是三四年前算的数字,应该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
年初发生在深圳的社工大规模欠薪事件,也引起了毗邻的广州社工界关注。
李伯平认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习惯于分期拨款,是导致社工机构欠薪的直接原因。广州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最初是4:3:2:1分期评估拨款,最小一笔也要20万元,对于社工机构来说,只有拿到全款才能给社工发工资,除非机构能通过其他渠道筹资来垫付,才不会出现拖欠薪水。“如果政府购买项目是一年一签,那有的社工机构就更惨了,明年社工机构拿不到政府购买项目,所属社工就面临欠薪或失业。”
《办法》规定,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合约以3年为一个周期,周期内一年一签,每年均进行末期评估,末期评估合格后续签,评估不合格的不予续签,按照政府采购工作程序重新确定运营机构;3年期满之后按照政府采购工作程序重新确定运营机构。
“如何和一个街道产生冲突,对方不想给你做了。社工机构再去重新竞标,少说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原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20名工作人员怎么办?”李伯平说这是很多社工机构担心的事情。
据介绍,在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是采用逐年签约的方式,拨款先到位,再进行验收,如果评估不及格的话,会给机构一个完善的机会,如果还是不行的话,才会重新换机构。政府对新兴的社工机构不放心,信用体系搭建起来,对于信用好的机构可以全额拨款。
一旦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政策发生变化,广州80%的社工机构会否面临“断粮”,甚至无法生存下去。“作为一名社工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政府购买项目经费只能保证一个最基本的薪酬,社工机构要能获取其他渠道资金,从哪里来呢?”李伯平说多数人很乐观,但他总是“杞人忧天”,他担忧的是怎样让政府购买服务更加顺畅,尽量避免出现拖欠薪酬和机构生存困难,同时社工机构必须具备造血功能,他最近一直在关注国内社会企业的发展。
“社工荒”在延续
2011年年底时媒体报道,广州社工缺口达6000人以上。巨大的社工缺口和人员的流失,也让社工组织陷入了“有钱也招不到人”的困境。如今,广州“社工荒”局面并没有得到缓解。
按照规划,“十二五”期末,广东省要实现每万人中有5名社工的目标。即使以广东当前1亿的常住人口计算,专职社工也将达5万人之多。但实际上,目前广东省专职社工仅3000余人,其中广州2100人有社工证。
统计显示,广州有华农、中大等6所院校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有七八百人,但“逃离社工”一直是多年的难题。 华南农业大学是广州最早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自1999年以后,中山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依次兴办了社工系或社会工作专业。
从2003年起,媒体开始关注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出路。当年毕业生找工作就困难重重,当时没几个人知道有“社工”这样一种职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都要费尽口舌。据媒体报道,华农首批81名社工系毕业生只有10%干了老本行。
李伯平是中大社工系的2005年第一批毕业生,在2007年,34名毕业生中有7人正在前线的岗位上从事社工工作,还有5人考上与“社会工作”相关学科的研究生,流失率相比之下还不算高,不过到2012年,只剩4人仍在做社工工作。“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在社工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李伯平自己对未来也很谨慎。
薪酬待遇是留住社工人才的一个关键。广州市民政局对社工的薪酬指导线为3000元/月-6500元/月,广州社工的薪酬目前要低于深圳和东莞,—部分广州社工毕业生被更加高薪的深圳、东莞的民间社工组织“抢走”,造成了社工专业的毕业生不愿意做社工,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基本上都不是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现象。
社工小叶已经工作了3年,还是每月3000多点的工资,让她很无奈。“刚毕业时能拿到3000元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之后3年如果还是每月拿3000元工资,相比那些进入企业工作的同学收入已经差了一大截。”她认为社工相对应的薪酬和职位提升很重要。
“广州所有的社工机构都面临人才紧张,大家到处抢人,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骨干还没有培养出来,有经验的社工很少,其实所有的社工人才都缺。”李伯平说他们机构不得不采用自己培养人才的方式。
“囿于社工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专业人员不足是社工民间组织最大的挑战。”廖焕标说。启创去年的人才流失率不到6%,这在民间社工组织里算很低了。在社工专业毕业生小严看来,放弃社工岗位,薪资并不是主要原因:“做社工挺累,社会认可度不高,而且未来转型很难才是关键。”但是他做社工的想法一直还在,“等自己在职业上有些积累,再去做社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