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电:记者从天津市农委获悉,本市将加快构建津郊城镇集群,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到2015年,向小城镇转移100万农村人口,使农村城镇化率达到75%,全市城市化率达到90%。
据悉,本市将按新城、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个层次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本市将按照中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11个新城,人口规模平均达到30万人以上。中心镇人口规模平均达到5万人以上,建成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一般镇人口规模达到2万人,建设成为现代化、各具特色、生态宜居的小城镇。
43个示范小城镇在建 四年百万农民迁新居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本市正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四年内将建成农民安置住宅4000万平方米,改造46个城中村,让100余万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
按照规划,示范小城镇将全部建成规划设计高水平、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目前,本市共启动实施了四批43个示范小城镇建设试点,各郊区县正在加紧推进实施。到2015年,四批示范小城镇试点全部建成后,将启动新一批试点,完成新建农民安置住宅4000万平方米,让80万农民从分散村庄迁入小城镇。同时,完成46个城中村改造任务,建成70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安置住宅,让21万人迁入新居。
编织“1、15、30”交通网络 津郊出行 方便快捷
本市加强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四年中构建“1、15、30”交通网络,让居住在新城的居民乘公交车到中心城区不超过1小时。
据介绍,“1、15、30”交通网络中,“1”即各区县新城到达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核心区不超过1小时。以新城为中心,公交出行1小时为时间半径覆盖整个行政区;“15”即新城、中心镇不超过15分钟上高速;“30”即中心镇、一般镇不超过30分钟到达所在区县新城。中心村、基层村不超过30分钟到达临近城镇。未来四年,本市每年将新改建乡村公路1000公里。新修、拓宽镇区道路2475公里,主干街道、里巷道路硬化率将达到100%。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教育卫生上水平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本市将加快建设农村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让生活在津郊的农民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上新水平。
据介绍,在农村教育方面,本市将依托“三级六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布局,对现有中小学进行整合优化。新城和新市镇按照“以2万人设置1所中心小学”为基本标准,设置中心小学数量;中心镇设置“一镇三校”(一所中心小学和两所定点完小);一般镇设置 “一镇两校”(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定点完小);中心村以其辐射范围选择性设置“一村一校”(一所中心小学或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在农村医疗方面,将实施“十百千”卫生机构建设,即围绕新城建设的基本布局,新建或完善10个以上具有较大辐射力的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围绕中心镇和一般镇的布局,新建和完善100个以上的二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围绕中心村和基层村的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所的原则,建设相对应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推行六方面标准 广建文明生态村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未来四年内,本市将新创建400多个文明生态村,使农村环境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据介绍,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将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和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为重点进行创建,要达到道路硬化、街道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清洁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村庄绿化美化六个标准。同时,每个文明生态村要建一个党员活动室(村民学校)、一个文化活动室(科技书屋)、一个污水处理厂站(有条件村)、一个便民超市、一个卫生院、一个村邮站。
按照规划,本市将每年创建100个以上文明生态村。到2015年,全市文明生态村累计将达到1300个以上,使规划保留的70%以上的村庄成为整洁优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的文明生态村。(记者黄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