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地区是湖南“南大门”,早在1988年,就被国务院设立为改革开放过渡试验区。转眼20多年过去,这里的区位条件、资源要素、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等综合优势更加明显,郴州、衡阳、永州先后成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2011年10月6日,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请示得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这是继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后第4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也是我省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第二个纳入国家层面的发展区域,为全省扩大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带来一系列新利好。
【利好之一】
打造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
这意味着我们引进项目的机会更多了。我省把今年作为“平台建设年”,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重点抓交通、信息、现代物流和水电气供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政策环境方面,省里赋予湘南地区34条先行先试政策,制定《关于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着重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更多操作性政策。这些都将成为实实在在的利好。
湘南地区将形成一个聚集“洼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将源源不断地引进湖南。仅去年一年,我省共引进富士康、美国江森自控、花旗集团、惠普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是近年来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一年。
【利好之二】
打造中部地区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
这意味着我们共赢发展的机会更多了。过去,由于行政区划等原因,地区之间同质化发展、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难以避免。设立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就是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在措施方面,在湘南三市建立协调机制,实行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园区共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跳出湘南看全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湘西武陵山扶贫协作区三大板块,构建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崭新格局。这种格局将奠定我省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战略地位。
湖南省区域之间的合作更加大气、顺畅和舒展了。湘南地区毗邻粤桂赣三省区,南接珠三角城市群,东南达福建海西经济区,西通桂黔滇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内,省内三大板块可以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对外,湖南省与中部五省以及国内其他经济区域可以展开有效合作,还可长袖善舞,与台港澳以及国际合作。今年1月,三一重工成功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湖南省在泰国、越南和老挝也设立了境外工业园。
【利好之三】
打造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集聚区
这意味着我们壮大自己的机会更多了。从湘南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来看,这里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为承接发展市场需求大、就业机会多的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企业创造了条件;这里农业资源丰富,为承接发展粮、肉、果、蔬、油等主要农产品加工和茶叶、药材、林木、花卉等特色农产品加工提供了契机;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矿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等提供了许多商机。
衡阳重点承接发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生态人文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形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郴州重点承接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产业,成为泛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基地、加工贸易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打造湘粤赣边际区域中心城市;永州重点承接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矿产加工、电子信息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构建加工贸易基地、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成中部地区对接东盟的“桥头堡”。
【利好之四】
打造中部地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
这意味着我们的工作生活环境更优了。在湘南设立示范区,要按照“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前提是门槛要高,严禁高耗能、高排放、资源消耗型项目建设和落后产能的转入,严格执行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土地等标准;关键是“措施要硬”,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湘南山清水秀,是一个种什么得什么的地方,一定要把生态保护置于首位,避免走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鼓励和促进产业承接和自主创新。方向是“模式要新”,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模式,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
对于老百姓来说,可以得到很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园区的大项目、大企业多了,就业的机会就会多了,腰包就会鼓。生态环境好了,园区更绿了,文化丰富了,工作生活就一定会更舒心。
供稿:省委宣传部
撰稿:郴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迎春
短评
做好准备迎接“大利好”
湘南板块成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呈现的“四大利好”颇令人欣喜。湘南地区具有区位条件、资源要素、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等综合优势,其“桥头堡”作用尤为显著。
当“四大利好”汹涌而来时,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这准备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作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平台,我们应该在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更多的操作性政策;其二,作为中部地区跨区域合作的引领区,我们应该既有“引进来”的决心和气度,又有“走出去”同台竞技的实力和胆识;其三,作为中部地区加工贸易集聚区,我们应该根据各自优势牢牢把握住壮大自己的机会;其四,作为中部地区转型发展的试验区,我们应该按照“四化两型”建设要求,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