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于水的诗意想象,已经越来越丧失了实物依托——“水何澹澹”、“碧水东流”、“水心镜面”……这些取之自然的意象,除了被围墙圈起来的人造景观里尚能窥探一二,在农村、在山谷,也很难见到干净的水流。长江里的污水究竟有多少?这是个谁也说不出具体答案的问题。但沿途生活的民众,大致能描述个子丑寅卯。至于那些命运攸关的“刀鱼”云云,虽失语失聪,然而每年飙涨的“天价”数字,早已将江水里的生态透露得一览无余。
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战略价值已经日益彰显。美国情报机构日前发布报告称,到2040年,淡水供应将难以满足全球需求,从而加剧政治上的不稳定,阻碍世界经济增长,并给粮食市场带来风险。科学家们预言,如果不改变用水方式,30年后,全球水资源将短缺近50%。或者说,人类需要2个地球来承载自己的“水足迹”。
一方面是水真的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是污水越来越多,可用水源捉襟见肘。水少了,自然要想办法保护,主流的思路有二:一者,提价促节约;二者,低碳节能。这些办法当然皆有道理,但仔细一想,其实都是在面对既有可用水源事实下的办法,那么,为什么不能从源头上“净水”呢?
我国年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人均拥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面对本就稀缺的水资源,我们本应更加珍惜,遗憾的是,2008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报告就指出,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3.7万平方公里,88.4%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及至今日,武汉污水收集泵站更是闲置了六年,武汉市排水公司下属9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甚至不到供水量的一半……民众淘米洗菜浪费了一桶水,我们尚且要循循善诱,而这些随处可见的污水管与不工作的泵站,又是怎样逃过了监管者的法眼?
如何保有一滴干净的水源,各有各的神通。一滴水里,也有它的“芝麻”与“西瓜”,公共治理的思路或不能仅仅顺流而下——更应逆流而上、溯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