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赵长茂:从更多角度估价通货膨胀风险
时间:2012-04-10 08:53:30  来源:文汇报  

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危害很大,对其风险必须有充分的估价,并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后果。但另一方面,也不要过高估价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必须多角度分析,避免片面化认识,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物价形势,通过科学决策,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通货膨胀压力,2010年以来成为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危害很大,对其风险必须有充分的估价,并且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以免造成严重后果。但另一方面,也不要过高估价通货膨胀的风险,这会影响我们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

流动性过剩型通货膨胀的风险相对较小

我不赞成一些学者在通货膨胀问题上讲的过头话,片面夸大风险,势必强化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给宏观决策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通货膨胀压力,宜从更多角度进行分析和估价。

第一,要分析价格持续上涨的成因。我国现阶段的价格上涨并非由供给短缺引起,而是由货币投放过多及输入性因素引起,主要是货币投放过多。2010年底我国贷款余额为47.9万亿元,是2006年底22.5万亿元的两倍多。在货币投放过多的情况下,就算市场供过于求,也会引发价格异常上涨。近几年,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超量投放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使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与供给短缺型的通货膨胀相比,流动性过剩型通货膨胀的风险相对较小,不用花大力气去组织供给,控制货币就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要看价格涨幅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

第二,分析和判断通货膨胀压力,不仅要看价格涨幅及其变化趋势,而且要看价格涨幅与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关系,否则对通货膨胀风险的估价就会出现偏差。

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升3.3%,突破了3%的控制目标,引起公众普遍担忧。但实际上,如果把3.3%的价格涨幅放到当年10.3%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面看,这并不算高,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即便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超过5%,相对于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来说,也是高增长、中通胀的格局。如此分析,风险可能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改革开放之后的32年里,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年平均上涨5.6%,现阶段的物价涨幅,在平均值范围内。

一些人之所以过高估价价格上涨风险,恐怕是因为把过去10年,即“十五”和“十一五”时期那种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看成了一种“定势”,并以此作为衡量中国经济运行态势的标准。

上述10年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10.5%,物价总水平平均上升1.8%,是非常典型的高增长、低通胀格局。但经济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往往是高增长、高通胀或者低增长、低通胀,而高增长、低通胀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理想状态”,它不但非常难以达成,即使达到了也难以持续。

可是,这种格局在中国保持了10年,因此有人就把这种理想状态看成了中国经济运行的常态,然后把它作为标准来评判经济运行态势。

“漏孔效应”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走势?

第三,要分析影响价格走势的新的特殊因素。这个“新的特殊因素”,是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以往似乎没什么人把两者关联起来分析。我认为,人民币投放之于价格上涨,如同往一个水桶里注水,注水速度越快,水面上升速度就越快,并形成稳定的相关关系,但前提是这个水桶是封闭的;而假如水桶底部有一个孔,那么我们往桶里注水时,有一部分水会从这个孔流走,结果是注水速度不变,水面上升的速度却会减慢,即使注水速度加快,水面上升速度也会相对较慢。这个孔,就是人民币境外流通。

近年来,我国货币投放速度加快了,但由于人民币境外流通这个因素出现,它推动价格上升的力度就不像以前那么大了。这种情况我们也可以从美国最近的实践中观察到:尽管实行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货币投放量巨大,但美国2010年的物价水平只上升1.5%,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量美元投放后流到境外去了;美元境外流通,相当于美国货币“池子”上有一个“大漏孔”。现在人民币流通出现了类似情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坚挺,不断升值,人民币区域化速度加快,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人民币的流通量不断加大。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有多大,没有统计数据,甚至难以估算,但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至2011年8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达到6090亿元,而2006年底仅为227亿元——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的扩大速度或由此可见一斑。

值得关注的另一个新情况是,我国用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自2009年7月试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到2011年10月底,结算额已突破2万亿元(涉及境外国家和地区148个,进口付款占85%-90%,出口付款占10%-15%)。除此以外,马来西亚、尼日利亚两个国家已正式宣布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这些新因素都会增加人民币境外流通。由此产生的一个合理结论是,近几年人民币投放量尽管很大,但境外流通形成的“漏孔效应”减弱了流动性增加对物价上涨的推动。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流通量不大,对我国价格走势的影响还比较微弱,但这毕竟是一个新因素,值得进一步观察。

要从分析价格上涨的结构性来把握其利弊

第四,要从分析价格上涨的结构性来把握其利弊。统计数据表明,现阶段总体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据此我们有理由说,现阶段价格上涨“害中有利”,“利”在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中央多年来一直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我认为,千方百计当中最有效的,一是免征农业税,二是农产品价格稳步上升。当然,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影响城镇低收入群体及无收入来源的大学生群体等的生活,但如果在控制物价总水平、逐步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过程中,不打压农产品价格,而通过社会保障标准、生活补贴与物价挂钩等联动机制来保证这些群体生活水平不下降,就有可能“害中见利”或“害中得利”。

总之,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通货膨胀压力,必须多角度分析,避免片面化认识,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物价形势,通过科学决策,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调控政策既能破解现实难点,又不引发新的问题,避免出现长期性的“后遗症”。

(赵长茂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