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活引领经济 闲暇导引未来
时间:2012-03-31 10:47:14  来源:中国青年报  

   闲暇经济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个重视闲暇经济的国家,会知道如何切实提高民众福利。带薪休假就是一种闲暇安排。英国还有一种战略叫“国家抚养战略”。比如,妈妈下班后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一个月有三次是免费的,因为你在带孩子“开智”,国家会为此埋单。

    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GDP增速预期被下调至7.5%,是8年来首次低于8%。这个转变被普遍解读为一个信号:中国正在寻求有质量的增长。

    “国际经验显示,当收入水平越过中等收入线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将从生产边向闲暇边转移。在这个过程中,国民拥有多少闲暇,如何拥有,又如何使用这些闲暇,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要素之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日前发布“国民闲暇时间调查”,调查主持者魏翔这样解读调查的意义。

    该调查显示,中国依然处在有闲和有钱不能兼得的“闲钱悖论”中。70%的受访者日均休闲时间少于3个小时,8%的受访者几乎没有休闲时间。如果说中国人在过去30年中学会了如何工作和挣钱,那么如今到了学习如何休闲和花钱的时候了。面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我们该怎么做?近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闲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翔,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青年人最需要利用好闲暇时间,使它更有效率

    中国青年报:好像社会上还在经常讨论“穷忙”和“过劳死”,中国已经到了可以谈“闲”的时候了吗?

    魏翔:是的。闲暇经济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部分是“休闲红利”。据测算,2014年后我们将逐步迎来老年化社会,“人口红利”可能就消失了。大家会担心老龄化后,经济增长也会放缓,但是不要紧,我们还有“休闲红利”。比如,老年人的消费、生活方式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都会在休闲时间里发生。这是休闲经济里最重要的一块儿内容。

    另一个部分就是青年的“效率红利”。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不会再为钱而放弃休闲。这个时候,时间就释放出来了,人和人的差别也就体现出来了。比如,大家都休息5个小时,有些人会休闲,工作效率就很高;有些人不会休闲,就会慢慢演变成“穷忙族”。

    要想有高收入,必须有充足的人力资本,但在一个较富裕的社会,人力资本的积累一半是靠教育,还有一半靠的是在休闲中的修炼。举一个例子,在机场候机时,大多数国人可能就是玩手机。但在欧洲,哪怕是一个小城镇的人,他们都是在看书。这种人文修养的提高,就是人力资本积累,最后归结为“效率红利”。以后我们很多人力资本竞争,可能不是在教育,而是在这方面,特别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中国青年报:这次调查发现,70%的受访者闲暇时间都在3个小时以下。那么闲暇经济会不会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品?

    魏翔:第一,休闲一定是大众的。如何安排闲暇活动,使它更有效率,影响到每个人的人力资本、收入与幸福感。2008年,我们在美国研究发现,美国人并不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在应聘时,他会问你喜欢什么运动。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把生活理顺了,才有可能挣钱,才可能理解公司的指令。美国人很喜欢雇用那些很阳光、很爱运动并且爱好丰富的人。他们认为这是人力资本。恰恰是普通人,最需要利用好自己的闲暇时间。一个爱好,可能改变你未来10年的收入。

    第二,闲暇经济学表明,这个世界上的确要有一部分有钱有闲的人。这一类人又分两种。一种像王石一样,去留学、去登山。这是应该被鼓励的,因为你挣了钱不是用来吃喝嫖赌,而是用于投资自己的发展和健康。但还有一种是值得忧虑的,就是国际上所谓的“权贵阶层”,他们依靠权贵获取收入,用于一些极高端化的奢侈休闲。这部分人是需要防范的,因为他们可能冲击社会的心理底线。

    分配不平等其实分为收入不平等和时间不平等两种。我们现在通常只谈论收入不平等。这一点并不可怕,有能力挣得多很正常,严重的是时间的不平等。现在有的人工作时间长,收入却不高,有的人不用怎么工作也有高收入,这就会让你感到不平衡。所以我们在谈不平等时,要把时间也考虑进去。

    社会“休闲病”现象本质:不是时间不够,而是质量不够 

    中国青年报:要提高普通人在闲暇中的幸福感,要怎么做?

    魏翔:首先是要有一定收入,我们不否认幸福有门槛。然后就要涉及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富裕之后干什么,是要更富,还是追求自由与快乐。国家、社会、学校应该告诉大家,富裕后,通常钱并不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比如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都认为他们是“工作狂”。但在2000年后,日本走出了“迷失的十年”,经济慢慢在好转。一个最大的改变就是他们改变了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日本的父辈认为勤劳最重要,但年轻人现在认为生活最重要。他们一度认为这是丧失了勤劳的优良传统,但这种生活观的改变只要不过度,带来的就是消费的拉动和社会精神面貌的转变,整个社会情绪也从紧张转向了平和,并且打造了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标签就是:衣食无忧,休闲有度。

    我们现在每年有115天假期,加上每天不工作的时间,实际上已经进入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问题是我们患上了“休闲病”:不是时间不够,而是质量不够。

    中国青年报:调查也发现,国人最热衷的休闲活动是看电视上网。这有什么问题?

    魏翔:这两种休闲活动都相对被动和消极。消极休闲活动有几个特点:第一是被动,第二是静态,第三是不需要激发创新意识。

    之所以出现“休闲病”,第一个原因,现在很多年轻人有焦虑,觉得自己没背景,出路被封死了。社会学研究表明,当焦虑程度比较高时,人们会选择较被动的消极休闲方式,比如打麻将、看电视、上网。

    第二个原因,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在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都出现过这种现象,所谓“经济腾飞背后的道德沦丧”,不光是指吃喝嫖赌,还有你的生活方式,比如,永远选择消极的方式,受人主导,不会独立思考。

    第三个原因,跟文化习惯有关。比如我们崇尚静态读书,很多人对体育锻炼潜意识里就不积极。

    第四个原因,与经济状况有关。看电视、上网等活动都是花钱少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我们的社保还不完善,没有人给你兜着。

    中国青年报:要让人们能从事更多高层次的休闲活动,应该怎么做?

    魏翔:国家有责任将更多税收用于休闲公共设施的建设。比如,广东正在做全城“休闲绿道”。国家还应提供更均衡的分配机制。如果分配失衡,富人不光在收入上占有绝对优势,在生活享受方面也是这样。比如,富人可以圈一座山或一个海滨浴场,普通人有时间也没地方去。

    在个人层面,就是要转变观念,学会用生活引领经济,了解到生活的目的。比如,“逃离北上广”就是一种很积极的做法。为什么留在北上广,很多人就是为了面子。现在人们开始务实了,思考生活本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对生活的回归。

    中国青年报:该如何摆脱“休闲病”?

    魏翔:从长期来看,培养的爱好要有利于创新。这个方面北欧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为什么成为创新高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有意识地进行闲暇时间的安排。首先,他们在上世纪60年代开展大众运动,让大家“行万里路”,这是“开了眼”;第二,大量开展户外运动,这是“开了心”;第三,有意识地推广极限运动与冒险运动,这是“开了智”。创新的很重要的精神就是冒险精神。

    再比如,我们教孩子才艺,更关注的是技能,而他们更关注的是精神塑造。日本就是这样,他们会要求孩子“修身”。看上去是小事,但性格决定命运,这一代人成长起来,会影响国家命运。我们有一个老师在美国待了10年,他说,我们的大学生与美国大学生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无梦想。我们为什么强调重视闲暇活动时间安排?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个人的精神。

    闲暇经济对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一个重视闲暇经济的国家,会知道如何切实提高民众福利。带薪休假就是一种闲暇安排。英国还有一种战略叫“国家抚养战略”。比如,妈妈下班后带着孩子去看电影,一个月有三次是免费的,因为你在带孩子“开智”,国家会为此埋单。

    另外,闲暇经济会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生活引领经济,闲暇导引未来”,生活会促进消费、引领需求,生活方式的改变最终会带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