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运输服务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交通运输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经济建设和群众出行提供优质的运输服务。随着农村公路实现村村通、客运站点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加快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让更多的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公交大致相当的出行服务,已成为交通运输部门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广大农村群众的热切期盼。江苏省农村公路建设在2007年底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等级公路目标的基础上,又基本实现了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公路的新目标。广大农村群众在高度肯定农村公路建设这项为民实事的同时也在问,路通了,车能不能通?我们走上了油路,还能不能乘上公交车?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公路建设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农村交通运输发展任务的终结,我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为农民兄弟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运输服务。
(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五有”,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们认为,“衣食住行”是群众生活最基本的需要,“行有所乘”也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社会公众不仅关注我们的交通建设成就,更关注我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是否有更大作为。我们只有把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做到位,有效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经济效益,才能说是找准了交通运输工作的落脚点。
(三)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的需要。2011年底,江苏的城市化率达到60.6%,但仍有约3100万人口在农村,城乡发展差距依然不小。农村客运还存在着班线密度不够、对“神经末梢”地区的辐射不强等薄弱环节。随着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客运需求增长迅速,农村交通安全面临更大压力。我们体会到,积极发展农村客运和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就是扎扎实实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就是服务江苏“两个率先”的重要举措。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多次向省委、省政府汇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及社会各界现场调研,利用新闻媒体广为宣传,使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纳入到省委、省政府制订的各种规划和指标体系之中。去年,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公布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由四大类30项指标组成,其中列入“人民生活”部分的第16项指标就是“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具体包括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6%、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达到100%这两个指标。
二、主动研究试点,积极探索城乡客运发展规律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通过深入研究,我们认识到,城乡客运主要包括城市、县乡、镇村三个层级,城乡客运一体化就是这三级客运网络逐步健全,并通过客运系统资源整合使三级网络不断融合、网络整体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城乡客运的发展模式与城镇体系布局、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出行需求等密切相关,城乡客运一体化可通过不同模式实现。江苏地处平原,人口密度大,行政村密集,城镇化程度高、城市群特征明显,但地区差异也比较大。针对这样的特点,我们认真研究总结了溧阳、句容、江宁等地“镇村公交”发展试点经验,提出了江苏省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模型是由若干个“哑铃型”组成的“蜂窝状”网络结构。所谓“哑铃型”就是,城市客运和镇村客运作为两端,以公交运营模式为主,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县乡客运作为中间,以经过公交化改造的班线运营模式为主,市场化运作;城市、县乡、镇村三级客运无缝衔接,形成“哑铃型”的城乡客运基本单元。通过若干个“哑铃”有机组合,最终形成“蜂窝状”的城乡客运一体化网络。
从现阶段来看,“哑铃型”的三级网络是符合江苏省情的最简单、最经济、最具推广意义的发展模式。2011年江苏省在原有8个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到其他18个县(市、区),其中,苏北经济最薄弱也是全省脱贫攻坚的泗洪和灌南县开通了23个乡镇的镇村公交,可以说以低于1%的财政收入,产生了10-20%的民生效果。
考虑到江苏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我们在发展模式上不搞一刀切,同样鼓励和支持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政府财政保障能到位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探索形成行政区域内公交全覆盖的“全域公交”发展模式,和以几个乡镇为片区开通公交的“区域公交”发展模式。
三、创新举措,合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再上新台阶
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项服务百姓的系统工程,必须摆到政府全局工作的层面统筹谋划,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运作、共同推进”的工作模式。(一)创新城乡客运发展政策举措。一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2010年,提请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我省城乡客运统筹发展的意见》,对规划衔接、财政投入、投放车型等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政策。2011年,我厅制订了《江苏省镇村公交发展实施办法》,明确了镇村公交内涵、建设要求、计划管理、奖励标准、考核监督等内容。二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2009年,我厅联合省公安厅、安监局出台了《江苏省农村客运班车安全保障工作规定》;联合省物价局建立了道路客运油运价联动机制。在道路条件满足通行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投入有站立乘员席的公交车型从事城乡客运。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省政府明确,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组织,对各地城乡客运统筹发展工作进行考核,定期向各级政府通报年度目标完成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与相关重点工作安排挂钩;督促市县政府出台扶持农村客运或镇村公交发展的具体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厅计划投入3亿元,对镇村公交发展实施“以奖代补”政策,2011年已安排奖励资金7000余万元。
(二)科学规划城乡客运发展。一是通过编制规划,进一步明确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发展路径。注重规划落实的保障措施,说清楚“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增强可落实性。二是坚持透明规划、人民规划的原则,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最大限度集中民智、体现民意,尊重群众的出行习惯。三是加强规划衔接,各地将城乡客运发展规划的相关内容纳入城市及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保证了规划的系统性、衔接性。
(三)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在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按照“城有枢纽、镇有站点、村有亭牌”的思路加强站亭建设,目前,全省1018个乡(镇)共有农村客运站610座、城乡客运一体化候车亭近7000个。全面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创建了34个农村公路安保工程示范乡镇。进入“十二五”后,我省对农村公路建设思路进行大调整,省厅建立了联合部署、联合会办、联合会审、联合考核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把农村路网、危桥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与镇村公交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行捆绑式计划管理,即农村公路的建设计划必须重点围绕城乡客运发展计划提前统筹安排。
(四)整合城乡客运系统资源。一是整合经营主体,引导农村客运经营主体逐步向“精、优、强”发展。二是整合运营网络。稳步拓展和延伸城市公交网络,昆山、江阴、张家港等地实现了全域公交。三是整合跨区域线路,支持镇江至扬州、江阴至靖江、南通至常熟、昆山至上海等毗邻城市开通公交化班线,无锡和苏州等地实现了城市公交无缝衔接。
(五)强化城乡客运市场监管。一是加强城乡客运服务标准和规范建设。明确要求各地发展的镇村公交必须具备公司化以及“五定四统一” (定线路、定班次、定时间、定站点,定票价,统一排班、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等基本建设要求。组织开展城乡客运服务质量考评试点,将考核结果和财政补贴金额挂钩。二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健全应急反应机制。三是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通过培训、考核,吸收符合条件的“黑车”司机从事城乡客运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推进技术创新。全省所有的市、县客运站以及60%的乡镇客运站已实现联网售票,目前正积极推广GPS调度系统、IC卡系统和电子站牌,加快建立城乡客运服务信息查询系统。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大力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深入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建设改造农村公路2.5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桥梁6000座,基本实现通镇村公交线路达到两车道标准,基本消灭乡道以上的农村公路危桥,创建100个“省级乡村公路管养及安保工程示范乡镇”,确保至2013年,全省除岛屿村外所有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2015年全省50%的乡镇实现村村通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