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一场探讨中国城镇化发展的“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在上海拉开了大幕。这个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论坛旨在解决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为发展寻径。
2011年,在国际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趋势下,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发展成果举世瞩目。然而,城镇化背后隐藏的问题正在显现。未来,中国将如何培育与发展中小城市、破解农民工融入城市难题、实现城镇可持续性发展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最核心、最紧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要着力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恢复农村生产要素、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彭森指出。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次论坛主要围绕“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农民工社会融入”、“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绿色城市发展”等重点、热点问题展开了多视角、深层次的探讨。
在“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方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主任李铁指出,户籍制度从简单的二元化的城市关系演变成多元化被行政区域分割的公共服务体制,已成为解决当前农民工融入社会的最大难题。他认为,首先要厘清改革方向,然后从户籍管理制度、中央财政体制、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才能实质性推动农民工融入社会。
在“城市规划”问题方面,原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新加坡宜居城市中心咨询委员会主席刘太格指出,中国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缺乏因地制宜的定位精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目前城镇人口已达户籍人口的85%以上,但这种“高城市化率”却带来了新矛盾,如土地资源稀缺、利用率低,相比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能源压力,与常住人口高速增长相对的城市运行与公共服务压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在中国大多数城市显现。
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
在城镇化发展方面,彭森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多人,去年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这确实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但总的来看,中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仍明显滞后,不仅结构上低于多数处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同时城镇化的质量也亟待提高。
因此,下一步,推进城镇化要实现三个目标:首先是要城乡规划发展要求一体化;其次是实现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一体化;再次是实现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中要着力完善城乡平等要素交换关系,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其他的基本公共服务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之所以难以破解,关键在于城乡的要素交换关系不平等。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要素流通的规模迅速扩大,城乡之间要素交换不平等、流向不平衡的问题有所加剧。因此,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最核心、最紧要的是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要着力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恢复农村生产要素和资源参与市场平等交换的权利。
而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起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推进征地制度的改革。现实的征地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尽管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也发挥了作用,但也带来了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矛盾,以及对农民土地财产权保护不够和建设用地粗放的问题。
彭森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不能再靠牺牲农民土地财产权利来降低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本,必须以保护农民利益和集约节约用地为原则,加快修改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同时,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还要着眼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在“十二五”时期,特大城市、大城市要根据实际鼓励具有稳定收入,并在城市居住了一定年限的城市转移人口给予优先落户。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放宽户籍的限制,降低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农业转移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表面上是户籍问题,本质上还是要改革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项保障、各项社会福利制度。核心是让进城的农民和农民工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此外,还要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社会管理、行政体制等改革,不断地探索适应并促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