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永清环保发布公告,公司与江西省新余市政府和新余钢铁集团签订“合同环境服务协议书”,协议书的内容令“土壤修复”这一概念为二级市场投资者熟知。
从污水到固废,从PM10到PM2.5,随着国人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一个又一个环保细分行业悄然兴起。土壤修复,正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另一蓬勃市场。尽管这一行业仍然面临商业模式不成熟、法规标准缺失等困扰,但这阻挡不了人们对它的热情。3年后将达400亿的市场蛋糕,对于只有几家公司的细分行业而言,足以让先涉足者过上好日子。而对于早先入股的PE而言,他们又一次站在市场的前沿准备迎接收获。
城市化催生的细分市场
在中国,土壤修复的兴起,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连。这其中,更得益于近些年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大量位于城区的污染企业从市中心迁出,以此满足房地产和城市建设对市区土地的饥渴需求。
迁走的化工厂、焦化厂、农药厂、加油站等,给城市土地遗留下来的是重金属污染、持续性有机污染和电子废弃物污染场。这些土壤污染如若处置不当,将给附近居民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
2004年4月28日,北京宋家庄地铁站施工现场,3名工人在挖掘原农药厂遗留土壤时急性中毒。随后,北京市环保局对场地进检测,并将受污染土壤挖走焚烧。这一事件,拉开了中国工业污染土壤修复的序幕。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土壤修复与开发研究报告》统计,近年来仅北京一地,四环内就有百余家污染企业搬迁,置换出800万平方米工业用地用以再开发。
按照2007年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有关通知,在工业用地原址重新开发利用前,必须进行场地环境评价。针对污染场地必须制定修复方案,污染场地经治理修复合格后,方可进行其他用途的开发建设。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前,也发布了关于土壤修复的相关标准。除北京、上海外,全国范围内如重庆、浙江、江苏和沈阳等城市,都已经开展了土壤修复的示范项目。目前,已展开试点的城市基本按照“收储、评估、修复、验收”程序进行土壤修复,正是这一程序,催生出了土壤修复这一细分环保市场。据中国环境修复网粗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已有几十亿元。
2015年市场达400亿规模
“未来5年,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究竟有多大?”——在清华大学近日召开的第五届环境产业发展论坛上,土壤修复已经超越水、气、固废等领域,成为投资者和研究机构最为感兴趣的话题。
但这一问题并不好回答。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投资约1000亿美元,直到目前美国环保局地图上仍标注着50万幅需要治理的地块。在日本,调查显示有32万个受重金属或VOC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场地,全部修复约需要1600亿美元。根据我国的污染现状,实际需要修复的土地容量绝不会比上述数字小,但由于目前缺乏土壤修复地块的准确数据,因此较难估量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的确切规模。
据Environmental Businese International Inc预测,到2015年,美国环保产值将达到3600亿美元。金融危机过后,环境修复产业占美国环保业产值的比例降到20%,如果以此比例推算,到2015年,美国以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为主的环境修复业产值预计在700亿美元左右。
中国环境修复网主编高胜达预测,如果按2015年中国土壤修复产值是美国的十分之一计算,届时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400亿人民币。
“美国城市化已经完成,需要修复的土壤在逐步减少,行业产值也逐年减少,但中国城市化率才50%,需要修复的土壤会逐年增加,因此400亿元是保守估计。”高胜达说。
不管具体数字如何,有一点可以肯定:土壤修复这一行业,正粉墨登上环保产业这一万众瞩目的舞台,并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之一。《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要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治污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典型污染场地和受污染农田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认为,土壤修复和地下水修复等环境修复行业,将在“十三五”成为环保产业新的增长点。
没有谁能比高胜达更能切身感受这其中的冷暖了。2008年底,他张罗第一届环境修复论坛的时候,经过多方邀请,最终到场参会者只有100人,基本上以圈内人士为主。3年以后,今年4月份马上召开的第三届论坛,报名人数已在200人以上,除媒体外,众多股权投资者也慕名前来。
“还有很多外国人,必须要搞同声传译了。”高胜达感慨。
看多者已经出手
“真金白银已经进入这个行业,现在这个行业是爆发前夜,未来5-10年,这个行业将进入青春期。”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副总裁潘旻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尽管潘旻不愿谈及公司在该领域的投资,但中国证券报记者还是从其他业内人士处了解到,曾经成功投资过乾照光电的红杉资本,已经投资了建工环境,并准备向创业板冲刺。
公司网站显示,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公司隶属于北京建工集团环保业务板块,目前是国内从事土壤修复的龙头公司。国内首例土壤修复项目——北京化工三厂土壤修复就由该公司负责,目前公司业务涵盖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生态修复等方面,占全国同类修复工程项目的80%。
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中信产业基金已布局业内另一家公司——高能时代,并已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相信向A股冲刺的步伐也将加快。公司网站显示,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北京高能垫衬工程有限公司,由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垫衬工程处改制而成。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高能时代是做防渗透材料出身,专注于固体废物、废液等污染物的防治。公司业务既涉及土壤修复,也涉及到底泥处理,主要技术路线是阻隔填埋。
有券商表示,目前A股环保板块尚未有纯粹的土壤修复概念股票,按照以往经验,一旦有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并披上细分行业龙头的光鲜外衣,市场给予的估值肯定不会太低。
目前A股已上市公司中,永清环保参股的湖南永清盛世环保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包括土壤、矿渣、污泥等有关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根据国家发改委、环保部为湖南湘江流域制定的规划,未来五年国家将投入595亿元专项治理重金属污染,该公司有望在上述治理中获益。根据公司早先公告预测,公司重金属污染治理相关项目的毛利率为35%,净利率为23%。
在国内,另一家有土壤修复概念的公司是北京金隅集团旗下的金隅红树林,该公司从2004年开始土壤修复相关业务,修复模式主要依托金隅旗下的水泥窑,通过高温焚烧的方式进行协同处置,去掉土壤中的重金属、油类、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土壤修复的产业链上,金隅红树林的技术定位,使其经常扮演分包商的角色。
除上述公司外,在内资企业中,杭州大地环保、重庆利特环保等公司起步也较早;而外资企业主要为ERM中国,其在国内拥有强大的场地调查和修复专业团队,主要针对外资服务。而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苏伊士环境集团了解到,2010年其全球土壤修复的规模将近100万吨,与2009年持平,集团亦有介入中国土壤修复市场的打算。
除此之外,活跃在土壤修复领域的,还有一批科研院所,例如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资源研究所、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等。
仍有多重难题待解
尽管市场前景巨大,但仍有投资者持谨慎态度。
在同创伟业董事总经理王维看来,土壤修复的大方向肯定没有问题,但由于困扰行业的一些重大问题仍旧待解,因此掏出真金白银仍存在风险。
“根子上的因素是,中国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增量,然后再处理存量。在未来几年中国环保投入还不足以将增量和存量完全覆盖的情况下,作为存量治理的土壤修复行业,发展速度肯定不及增量治理的其他行业。”
王维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目前他接触过的土壤修复案例,项目和资金大多依赖政府,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与火电脱硫脱硝有电价补贴、污水处理有污水处理费不同,由于没有一套成熟的收费机制,土壤修复行业缺乏明确的投资回报预期,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出于历史原因,我国土壤污染主体大多是各类国有工厂,经过多轮的改制重组,很多工厂产权归属关系已经灭失,即便产权明晰的,也很难有能力再去支付高额的土壤修复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这一环保行业的通行准则,在土壤修复行业根本行不通。
目前少数比较成熟的商业化项目,主要依托于房地产,由房地产开发商埋单。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土壤修复项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者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但今后面对大量的类似项目,完全依靠政府支付显然并不现实。
除资金问题外,困扰土壤修复行业的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虽然部分城市已经出台了一些地方性规范,但对于全行业而言,尚未有统一的技术导则和行业标准。什么样的土壤应该修复,修复成什么样子是合格的?什么样的企业有土壤修复的资质,谁来验收?这些问题都亟待规范。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日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环保部很重视这一问题,目前科技标准司正在牵头制定土壤修复的质量、工程技术和验收方面的相关标准。
“土壤修复看似是环保的细分行业,但由于涉及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污染,实际涉及的学科很多,由于缺少标准,我们很难看清土壤修复的真实成本,也很难判断这个行业的利润率。”王维说。
他看空土壤修复的另一原因是,在技术上土壤修复更多是土建工程的延伸,缺乏专业含量。
“我们看过的一些公司,处理工艺过于简单粗放,土壤运输费占到修复成本的大头。据测算,百公里半径内土壤运输费每吨在100元内,而很多项目每吨修复报价才200-300元,因此盈利能力有限。”
世行发布的《中国土壤修复与开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应用比较成熟的修复技术是以挖掘后异位处理处置为主,包括填埋和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等,多种原位修复技术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高胜达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主要采取焚烧和阻隔等方式处理受污染土地,原因是开发商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污染问题,客户需求导致技术含量较低的处理方式成为主流。除此之外,与其他环保行业一样,目前土壤修复需要的相关设备和药剂,很多仍旧依靠进口。
“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小行业,土壤修复未来几年有几十亿甚至几百亿的规模是不成问题的,但要想跟美国一样,成为与水和大气治理一样的大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