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为内容的“北京精神”表述语正式对外公布,引发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城市紧随其后,纷纷着手征集或者准备 更新当地的城市精神表述语。据统计,2011年全国有27个省市推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表述语。“城市精神”热热闹闹出炉,可似曾相识的尴尬也随之而来。在 上述“城市精神”中,创新出现11次,开放出现10次,和谐出现9次,诚信出现7次,包容和爱国分别出现5次和3次。雷同、空泛的“城市精神”成为网友调 侃戏谑的对象,“精神体”一度在网络上十分流行。
其实,同质化不仅表现在“城市精神”上,城市面貌的“千城一面”早已成为学者和人民群众诟病的焦点。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名义下,在推土机的轰鸣 声中,高楼大厦、喷泉广场、城市雕塑大规模地取代了曾经千姿百态的胡同和院落,人们很难寻找到城市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历史脉络和肌理。很难想象,生活在如此 雷同的城市中,人们能够提炼出千姿百态、个性独特的“城市精神”!
经历了追求城市体量扩张的“拼规模”和大兴标志性建筑、形象工程的“拼形象”之后,人们已越发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寻找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并得 到城市居民广泛认同的“城市精神”,对内凝神聚气、汇聚力量,对外塑造城市形象、吸引人才和资本,堪称城市管理思维的一种进步。但是,为何本应彰显城市独 特个性的“城市精神”,竟会如此相似?“城市精神”如何告别口号和标语,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
在征集提炼“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唯有去除功利化思维和政绩冲动,才能真正让“城市精神”源自民间、回归民间。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将其还原到城 市历史的纵向坐标里去考察,又要将其放在与同时代其他城市比对的横向坐标中去定位。然而,一些城市管理者恰恰缺乏这种耐心。于是,我们看到个别“城市精 神”的征集,变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作秀”或者“走过场”,派几个专家发发问卷、做做调研,或者干脆凭领导的喜好拍脑袋下决断,这样出炉的“城市精神”怎 么可能得到广泛认同?再者,“城市精神”并非金科玉律,即便形成一种表述,也不过是一个时期内人们对该城市的理解和认识,随着历史的演进和城市的变化, “城市精神”理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集结公众智慧的基础上,不断接受扩容和修正。
“城市精神”不是街道旁悬挂的标语,也不是宣传片里高喊的口号,它实实在在、历史地存在着,它让城市里的居民诗意地栖居在这里,它让城市成为独
特而有魅力的“这一个”。我们期待,对“城市精神”的传播少一些口号、标语式的宣传,少一些播放城市宣传片、摆放公益广告的套路。因为惟有通过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让这种精神渗透到城市生活的多个层面,凝聚为城市居民的共识,“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走入市民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