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万钢: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最重要
时间:2012-03-08 10:08:00  来源:光明日报 

“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最重要”

——访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2012年,中国的科技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上,世界主要国家不断强化创新战略部署,围绕知识、技术和人才等创新资源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国内,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从资源和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压力增大。 

    “大道理就不讲了,我希望谈谈身边的事。”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万钢委员脸上依然是惯常的谦和微笑。

  记者:目前我国科技创新的能力表现如何?

  万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以来,我国的科技发展能力快速提升。去年,全社会的研发经费达到8610亿元,其中企业投入占到70%以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形成。从科研产出方面来看,我国科学家的论文被引用数上升到世界第7位,也就是说,中国科学家对知识创新的贡献已经逐步为世界所承认。此外,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数位居世界第三,技术交易市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更是达到4760个亿——这说明,知识产生的成果正在向技术转变。

  但是,“阳光”背后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大家最关心的,还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即科技怎样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变革。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第一点,就是要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者,成为研发服务、研发组织活动和研发成果推广应用的主体——这也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一点。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良好环境,特别是小微企业,要给予特殊照顾。这需要加紧产学研的结合,使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地融合起来。

  记者: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我国目前有没有好的探索或实践形式?

  万钢:科技体制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让产学研真正紧密地结合起来。目前,我们的院所和企业形成了很多联合体,它们之间的“围墙”正在一块块地缩矮;同时,一些新的创新组织也发展起来,当然,它们的目标并非生产某种产品,而是如何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创新,如何为不同的行业提供先进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就建立了一个研究院,把周边几千个中小企业联系起来,严格按照产品升级和管理要求进行当地适用性研发,再回到大学进行专业研究——这就打破了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围墙”。这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你很难把它叫作研究所、大学或企业;但是这种新的产业组织符合我国改造升级产业,是一种新型服务。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个产业的改造升级,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劳动力“挤出”效应,但同时产生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科技创新类现代服务业)又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所以,二、三产业的结构调整必须同步进行,这样既可以提升整个服务业的劳动力水平,又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很好地解决就业问题——这是我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解决思路,是国家转型升级的关键点,也是我们在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谈到利用科技手段促进农业发展,很多人认为无非就是培育几个农业新品种。问题有那么简单吗?

  万钢:“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以保障食品有效供给。农业科技生产力首先表现在良种方面,其次表现为良法耕种,第三是机械化。其实还有第四种表现——深加工,即交易组织系统、商业模式。其中,种业在农业科技进步中所占比率大概是52%,农业机械化也比较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要低一些。需要强调一点,农业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三者应协调发展,任何一者突进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反哺农业。

  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并非培养几个农业新品种那么简单。而且,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还要靠农业科技人才,这又涉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

  记者:在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科技人才如何才能更快地成长?

  万钢:在得到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承担任务,因为“骏马一定是在草原上跑出来的”。我国的农业科技一直发展比较快,农业科技人员贡献很大,就是因为他们扎根大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青年人开始“育苗”,让他们及早承担科研任务、创新任务,敢于压担子、担责任,他们就一定能成长起来。此外,还有一个多元化人才的引进问题。今后引进人才,我想不光要引进留学生人才,还要引进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全世界科技人才,这对于创新的多元化和思想碰撞很有帮助。

  (光明日报记者 张 蕾)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