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城市规划综合引领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一心三极”引领下,港城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以连云新城为核心,以花果山大道、大港路和产业大道沟通城市主片区,形成“一中心,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中心为连云新城,三区域为连云区域、新海区域、徐圩区域。同时,将连云新城、新海城区、龙河核心商业区三处作为城市发展重点,将滨河新城、西盐河片区、海州古城区、连岛度假区列为城市重要组团,共同构建“一中心三区域三重点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完善城市产业布局。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是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为主体的高新产业集聚区,以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圩新区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重点发展成为以石化、钢铁、能源、物流等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基地;新浦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则将产业定位为都市型产业;连云开发区以板桥工业园为主体并适时拓展,产业定位以盐化、金属材料、物流产业等为主。
深化城市规划体系。到2015年,城市组团、城市轴线、主次干道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实现全覆盖,明确城市及功能片区建筑风格、色彩、空间、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并从空间布局、建筑效果、周边环境进行把控,对建筑风格、外装材质、外立面附属构件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使城市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进一步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坚持市、区两级联动,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其中,市级层面如东部城区正集中精力抓好连云新城建设,近期在着力加快8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27个市政工程和海州湾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等3个公用建筑项目。计划年内完成城建投资21亿元,全面拉开建设框架。
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老城区所有主干道改造出新,构建“南北相连、东西贯通、中心成网、外围成环”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中今年要全面建成连接新海城区与连云城区的快速公交一号线,“十二五”期间市区形成快速公交网络,并启动建设城市轻轨。
进一步加快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不断完善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水利工程,新建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
进一步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医疗卫生、餐饮娱乐设施,打造满足群众需要的商贸圈、健康圈、文化圈;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要突出“点”、培育“线”,还要打造“块”,“点”即加快建设振兴时代广场、兴隆装饰城、光伸置业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商业设施和康达学院、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全民健身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公共建筑;“线”即在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各建设一条1公里以上的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块”即加快建设苏宁广场、嘉瑞宝广场、新苏天地商业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努力构筑生产生活服务的高地。
进一步加快城市特色打造,努力彰显山海风貌,打造海滨城市独特形象;综合保护利用海州古城、连云古镇等,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增强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感……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全力推进花果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快速提升港城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进一步加快节约型城市建设,推进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新建建筑全面实施65%的节能标准,建成一批低碳生态新城区,加大节水型城市创建力度,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型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达到10%以上。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智能化信息系统,建立12345政府热线、软环境投诉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快速高效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完善数字化城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创建水平,以“四城同创”为抓手,实施生态公园和老城添绿工程,实施碧水蓝天行动,以背街背巷等为重点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等状况,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棚户区和“城中村”;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市场调控水平,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不断拓宽保障房源供应渠道,到2015年,全市新建租住房3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8万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万套,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达90%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5%以上;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对于连续发生质量事故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房工程质量监管和督查,建立专门投诉举报中心,建立清除机制和黑名单制度、极大失信惩戒力度,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效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加强城市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依据系列文件意见,我市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开发和土地储备力度,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联动机制,严格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集中资源把城市片区做好,优先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兼顾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让广大市民尽快看到城市发展变化,尽快享受到城市建设成果;要充分发挥国有投融资平台作用,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增强筹融资能力,同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加强对国有投融资平台运营监管,防范和化解投融资风险。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到2015年,四县县城人口均超过30万人,注重挖掘历史等,彰显城镇个性和魅力,扶持主动产业,完善公共设施,对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建成一批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对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优先地合村并点,并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新建5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5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用3年时间对全市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市新增30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