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友:破解农村“人才收割”困境
时间:2012-03-02 09:46: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渐变少的过程中,农村问题的解决由“小城”帮“大乡”变成“大城”帮“小乡”,农村发展就能获得更多城市资源:如果处于“小城”帮“大乡”的境况,城市只能帮助农村的某些方面;而如果是“大城”帮“小乡”,城市就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全面进步。
目前,农村地区出现“人才辈出,江山依旧”的困境,即使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的现状也是“教育越发展,当地精英越流失”。正如有人感叹“托福、GRE:中国人才的收割机”一样,农村的人才也通过考试被城市“收割”了。对个人而言,“人才收割”是生活和工作环境的位移,也是在更优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文化资本的提升。从微观来看,这些个人可以通过帮助与之关系密切的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村发展。但是,宏观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的城乡利益分隔,在农村发展农村教育的实践中,人才流失与发展教育形成悖论。发展农村教育之于农村发展,是一个喜忧参半的两难。
城乡一体化发展取代城乡二元模式
由于国家发展对人才的强依赖性不断升级,国际人才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人才收割”必须保持高度敏感。而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一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下的“人才收割”问题可以通过制度调整逐渐得到解决。其解决之道是以城乡一体化发展取代城乡二元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制度设计。
城乡一体化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是对城乡二元发展的超越。城乡发展差异一定意义上是由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的剪刀差和城乡存在的二元结构而形成的。因此,在认识到城乡发展目标一致性的基础上,城市应该统筹考虑城乡发展,特别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等基础建设的发展。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市及城市的所有人才都可以为城乡发展服务,而不仅仅是为城市发展服务,从而在制度设计和发展思路上破解城市“收割”农村人才的农村发展困境。
促进农村人口流动
城乡一体化是在动态过程中实现的。在城市加大对农村地区扶持力度的同时,城乡要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教育,促进农村人口流动。农村人口流动会使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渐变少,从而使农村规模变小。
在农业人口和农村人口逐渐变少的过程中,农村问题的解决由“小城”帮“大乡”变成“大城”帮“小乡”,农村发展就能获得更多城市资源:如果处于“小城”帮“大乡”的境况,城市只能帮助农村的某些方面;而如果是“大城”帮“小乡”,城市就可以帮助农村实现全面进步。因此,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度设计提供高质量教育,最大可能地促进农村人口的空间流动,是稳妥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选择。
省级政府统筹教育投资
促进农村人口流动是稳妥解决农村问题的战略选择,该战略的重要基点是可以满足农村人口流动的高质量教育,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扫除农村文盲。教育质量提升需要大量教育投入,特别是教师工资待遇方面的投入,因为这是涉及农村学校能吸引到何种水平的人来当教师的问题。目前,教育发展的主题正在从机会普及转向质量提升,相对于农村财力而言,此阶段需要投入的教育经费数额巨大,构成了对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巨大挑战。
农村教育投资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立场与内涵都呼吁更高层次行政部门统筹承担农村教育投资。城乡教育一体化应该由省级政府来统筹,首先统筹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同时逐步建立起对到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和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在职教师的奖励制度,并在财政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不断加大奖励力度。
满足多元教育需求
省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可以为农村人口获得质量上有竞争力的教育提供经济基础,又可以形成全社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高质量的农村基础教育可以为农村人口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为农村人口的代际流动提供必要条件。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省级政府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不仅可以实质性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而且也超越了农村发展农村教育、农村优秀人才流失的局限,进而形成城乡教育共同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格局。
在这种城乡教育共同为农村发展服务的格局下,省域内所有学校都努力为农村人口流动服务。农村有竞争力的基础教育可以为农村人口的代际流动服务,城市向农村人口全面开放高质量职业教育,可以满足农村人口代内阶层流动的多元职业教育需求,为其理性流动提供职业指导。随着多元化教育需求的满足,农村人口不断知识化和技能化,流动到城镇的农村人口可以稳定地分布到城镇的不同阶层之中;在农村生活的人口也逐渐分化,农村人口数量和传统农业人口数量不断变小。城乡教育一体化可终结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和农村,农民由一种群体成员身份变成一个体面的社会阶层,农村也可由“封闭落后”的居住地变成社会服务健全的生活空间。
(秦玉友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