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肖余恨:“起码通车了”的说法是失去底线
时间:2012-02-28 01:43:22  来源: 扬子晚报  作者:肖余恨 

  广西梧州一座桥梁经过近一年的整修后刚刚通车,就产生了裂缝,现在又开始重铺沥青。梧州市政管理局局长表示:“我们政府是有责任心的政府,宁愿先通车,通车虽然路难走点,质量差点,但是起码通车了。”(9月28日《北京晨报》)

  这位局长官当的怎么样且不说,在遇到问题时,话都不会说了。就拿“宁愿”来说,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是,在两者相较中,只选取某一方面,放弃另一方,而这选择和放弃之间的权衡,则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观:正常的说法是,宁愿选择不通车,也要保证质量。现在倒好,这个官员宁愿选择通车,而不管质量如何,还大言不惭地说是有责任心的。这是对谁的责任心?很显然,是对上级领导的,而不是对老百姓。如果要对老百姓负责的话,那么前提当然是要保证工程质量。局长这样说,对他来说,可能没错:只要领导满意,老百姓不满意算个球。可问题是,领导满意,老百姓骂娘,这中间差距咋怎么大?领导和百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可真是经不起推敲呢。

  局长的“起码已通车”一经网络曝光,公众为之气结之后,迅速爆发,以一种新的网络流行体——“起码体”对此进行调侃:官虽然庸一点,但最起码是个官。这还不过瘾,要我说,当官可以昏庸,甚至可以无耻,但起码不能这么无底线吧:如果他的心中,只有所谓的上级领导,没有公众的利益,如果没有合适的官员,起码,我们可以不要这样的官吧?

  现在舆论焦点都瞄准了“政绩工程”,说是为了完成上级的死命令,要赶在×月×日之前通车,所以只能以牺牲质量保证工期。对此,我深表怀疑。整修一座大桥,又不是建一座桥,一年时间还不够吗?如果不够,当初是怎么通过这个项目的?如果没有能力完成,为什么还要承接这个项目?这中间有没有猫腻?如果深入调查,不难发现问题之所在。一个能够当众说出这样让人匪夷所思的混账话而不以为耻的官员,背后做出什么样的混账事情我们都不奇怪。

  起码如何,是做人、做官的底线。对一个官员来说,连起码的价值判断都出了问题,我不知道,还能指望他们能为人民谋什么利益,为国家做什么贡献。面对舆论的诘责,不是谦恭诚恳,而是大言不惭,胡搅蛮缠,还奢谈什么责任心?言为心声,这样的官员在当地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但让这样的官员下课,才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只有让这样的官员下课,并根据调查结果,付出应有的代价,起码,我们还能看到一线希望。再起码,要给公众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