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户口就是身份和待遇的象征,有城镇户口与没城镇户口是天渊之别。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过快,户口价值在慢慢稀释。首先是在一些地 方松动,其后逐步影响到国家的政策制定。近日中国政府网公开的、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正是城镇化进程的产物之一, 作为一份系统性文件,将成为今后各地户籍管理的新指导。
国办的这份通知延续着近年来的改革路径,明确将中小城市户籍政策进一步放松作为政策目标,但同时也担心人流拥入大城市所造成的负面后果,所以要 求大城市户籍管理继续“合理控制”。就此而言,对于那些希望进入大城市的人来说,并没有太多的利好信息释放。不过这份通知所说的:“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 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要与户口性质挂钩”一语,则被舆论深入解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发展的切身利益。
现实中,大多数入城工作已久的农村外来人员迟迟没有被城市接纳,在今日珠三角多个城市,非户籍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 离不开外来人。本地人与外来人一起,共同构筑了城市生活。横亘于前的户籍制度所引发的不满多是:有城市户口的居民在孩子入学、医疗保险和就业等方面的待 遇,比起非户籍人口要好得多。于是非户籍居民时常流露羡慕与不满杂陈的表情,和对这座城市的冷漠。
在现行经济与人口统计口径中,通常将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者计为城镇人口,这个统计口径比户籍登记的分类无疑更加贴近现实和生活本身。当这个统计数字与户籍登记的人口数字差距越大时,对户籍改革的倒逼力量也就越大,也越显示出过往的户籍制度的僵化。
城市化浪潮中还有一种形象让人担忧,一些地方在土地财政的饥渴下驱赶农民入城,在“农转非”“农转居”之后,无意于公共福利的均等化,无意于让 从农民转来的新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如此“伪城镇化”尽管表面上增加城镇户口,但结果只会制造新的社会矛盾。所以,这次国办通知中强调:“禁止借户籍管理 制度改革工者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经法定征收程度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由此看来,无论入城之后有无城市户口,问题的关键在于,每一个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人,有没有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能不能够享有均等的基本公共福利。倘若能够将户口附着的不公平待遇剥离,让户口剩下一个管理登记的符号,那么,户籍制度所产生的不满也就迎刃而解了。
然而,自由迁徙的理想图景与僵化的体制现实中,还有太多改革阻力。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只是作为“市民待遇”而远非“国民待遇”时,一个外来人 进入城市能否获得认同和接纳,能否享有公平待遇,其实并没有多少“议价权”;在“社会排斥”的背后,还有相当多的不合理的规章正待清理。
国务院的通知表明了一个改革方向,但尚未上升为人大立法,因而将户口附着的不公正待遇剥离,任重而道远。眼下一些地方提出基本公共福利均等化以及容纳外来人员子弟入学的政策,虽逐渐落实,在实践中许多时候还只是一块“画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