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产品(11.54,0.03,0.26%)有效供给;始终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改革步伐……
2月13日公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下简称 《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 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要率先基本实 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要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微博)14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六条原则。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程国强告诉记者,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来看,二战结束以后,一些国家就开始采取系统政策,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农业现代化。
程国强说,虽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 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但是,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面临着一系列严峻挑战。
一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仅仍然是我国 最大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现实条件和最大制约因素。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是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不可能靠大规模土地集约来实现现代化,小规模经营的状况将持续相当长时间。我国现有2亿多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 模仅有9亩左右,只相当于美国的1/400左右。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现有土地承 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同时不断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满足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
三是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落后,科技贡献率不高,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9%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为 70%~80%。今后我国农业的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 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
四是我国农业不仅面临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的双重压力,而且还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不断加剧的双重挑战。农业比较利益不断下 降的趋势难以逆转,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 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强化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立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增强农产品供给保 障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五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正在加速发展,城市化率已超过50%,但城乡分割的格局尚未打破,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农村经济社会 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 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六是目前我国农产品进口总额已接近1000亿美元,今后几年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随着我国国际化、市场化程度的明显提高,国内经 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农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着力提高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 力,有效保护国内产业安全和农民利益,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
程国强说,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农业面临着容易被忽视或削弱的风险,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步推 进和协调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物质技术装备、健全产业体系,提 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着力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他说,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必须推进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 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