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东部沿海经济大省,这几年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区域发展也正在逐步走向协调。拿全国百强县来说,百席中山东占26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不仅东部地区有,中西部市县也有,如章丘、茌平。
但“强”的形象似乎到镇这一级就突然“弱”了下来,接着到了强村,如西霞口村、南山村,村的规模甚至比县都大。省委农工办副主任刘同理这些年作了大量调查研究。他说,长期以来,山东的发展,包括资源配置的重点都在县以上,到了镇这一级可能连个像样的学校、医院都没有,很多强村原来几乎都是当地最穷的村,是靠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
镇是连接乡村与城市的关键一环,镇弱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刘同理认为,山东的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与沿海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小城镇发展慢。县域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瓶颈都在镇。数据显示,山东的镇一般在三四万人左右,五六万人的算大镇,但这指的是行政概念上的镇,镇驻地,即中心镇人口也就万把人。镇的规模小,不仅仅指的是居住人口,还有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单一,加上家庭作坊式的运作模式,强镇何从谈起?
以前,发展经济,无论是大企业集团,还是产业链、产业集群,都是从一个面或者点出发。当前,山东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主题主线目标都已确定,谋全局的落脚点还是要放在城乡一体上来。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指出,城乡一体统筹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其核心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以前,由于没有强镇,省内一些地方的劳动力往往是去外地打工,富裕起来的老百姓喜欢到县城去买房,村里剩下老弱病残,镇沦为买卖日常用品、农业生产资料的地方,镇的集聚扩散作用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更不要说对城镇化的贡献了。省委农工办的研究显示,如果每个镇能多吸纳1万人的话,山东省城镇化率就可以由目前的50%左右提高到60%以上,所带动的投资、就业、消费都将大大提高。
通过加快小城镇发展,走城乡一体发展的路子,这是山东的现实选择,同时山东也完全有这样的条件。只要有了产业支撑和完善的功能,小城镇发展水平自然会有大的提升。目前,省内一些镇立足本地实际,发挥区域优势,实行生活区和园区共建,村民不仅上了楼,还能在附近的加工小区、服务业小区、物流园区就近就业,进镇即是进城,城镇化不外如此。
城乡一体发展,对政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省里已经提出,要统筹安排城乡产业布局,凡是适宜县域发展的二三产业项目要优先向县镇转移,鼓励发展需要农村配套、提供原料和吸纳就业强的产业,引导服务性行业向农村延伸、到中心镇和农村社区布局,鼓励城市企业参与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服务业。
只要有了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文化名镇,相信,山东实现全国百强镇零的突破,不会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