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讯(石宝林 徐柏胜 记者 李宝森)呼兰区抓住哈尔滨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发展机遇,凭借独特的区位和地理优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步伐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明显改观。呼兰区2011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40亿元;财政总收入、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预计达到37亿元、15亿元、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实现400亿元。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位
呼兰区在城市发展战略中,以城市空间布局指导产业协调发展,以产业优化集聚明晰城市功能定位,着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在新城区开发建设中,积极培育发展城市综合体,做到项目选址在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配套就延伸到哪里。2011年4月10日,利民开发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的建设发展以规划为依据。呼兰区启动编制了《呼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呼兰区总体规划》、《呼兰区景观风貌特色规划及核心地区城市设计》三个规划。秉承“以水定城”理念,全面参与到北国水城建设中,长盈渠利民示范段全面竣工。重点推进松花江避暑城“三横三纵三桥”,“三横”即北京东路、北海路、南京西路;“三纵”即松浦大道、南北大道、滨江大道;“三桥”即四环匝道与松浦大道立交桥、中源大道与四环路立交桥、呼口大桥。快速启动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商务区、呼兰河口湿地、腰堡月亮湖休闲旅游区、呼兰国家级森林公园等一批重点景区,着力打造“一江一河”、“六点一线”的生态旅游格局。
实现生物医药园“四横五纵”,“四横”即四平路、长沙路、宝安路、珠海路;“五纵”即药园1路、药园2路、深圳大街、沈阳大街、长沙大街。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累计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8.6亿元。大耿家立交桥、松浦大桥北延线呼兰段、朱家立交桥等重点项目如期完工。按照“一年初见成果,三年大见成效”要求,总投资21亿元,完成了老城区庭院整治、“两街”(萧红大街、南北大街)、“五路”(顺记路、文化路、建设路、松江路、清平路)、百条巷道和西岗公园改造、历史文化公园主体建设,既有建筑节能改造18.7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63.2万平方米,呼兰河公园道路、排水等一期工程完成80%。为改善居民生活用水质量,对第一和第二水厂进行了全面改造,新建新老城区污水处理厂。
健全服务体系 享受幸福生活
呼兰区加速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新建寄宿制学校7所,改造标准化学校22所。新建区属医院医疗楼、门诊楼4个,改扩建乡镇卫生院6个,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改造萧红故居、体育场、文化馆,新建萧红纪念馆、图书馆,辟建广场4个,建设乡镇文化站13个。
不断扩大就业规模,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新建、改造农村敬老服务中心5处。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与全市接轨;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纳入市级统筹,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累计达到38600人。深入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为4.42万名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按时足额发放基础养老金1946万元。为并轨后解除劳动关系2.2万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37亿元。为城乡(农村低保户)2100名80周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260万元。加大棚户区改造拆迁力度,建设廉租住房80套,发放廉租补贴751户、324.4万元,安排低收入家庭50户。2011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2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
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园区经济
呼兰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比重由2006年的21.1:44.4:34.5优化为17.7:42.3:40。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主导优势产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并持续做大做强,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近两年,先后组织实施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100个,中航哈轴、哈药生物、医药研发中心、华润雪花啤酒二期等一大批大项目相继落地投产,增强了园区发展后劲。
目前,已有49家企业入驻生物医药产业园,42家企业入驻绿色食品产业园,对开发区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了强大支撑。利民开发区被省政府确定为哈大齐工业走廊核心示范区,生物医药园被列为全省产业建设重点园区。开发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入区企业335户,引进国内资金345亿元,外资2亿美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第三产业繁荣活跃。以服务外包、现代物流、旅游经济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快。预计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1亿元。
同时,快速推进现代农业,新建千亩现代农业园2个。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达55%,转移农村劳动力14万人(次),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350个,完成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61个。(编辑: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