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
要注重发展生态经济
粤西地区
要注重发展重化工业和海洋经济
粤东地区
要继续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
■粤东西北规划解读
广东省政府前日正式公布了粤东西北三个区域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即《粤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粤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合称粤东西北规划)。这是继珠 三角《规划纲要》之后,区域规划领域从珠三角拓展到粤东、粤西、粤北三大区域,实现广东区域发展规划的全覆盖。
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这是粤东西北地区在省级规划的层面来进行区域性规划,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化和细化,将大大增强广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操作性和可行性。
“三个规划的出台,确定了可以奋斗的具体目标、发展重点、区域布局以及体制、机制的再造和创新。这样就使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变成可比照、可考核的具体部署,使科学发展理念、区域协调发展理念落实到各个市、县的工作中来。”陈鸿宇说。
注重区域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特色
陈鸿宇认为,此次出台的粤东西北规划中最大的亮点是注重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三个规划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程度的分析相当到位,有助于粤东西北地区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形成各展所长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在三个规划中,粤东地区将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和宜居宜业的特色城市群”;粤西 地区将建设成为“全国重化工业基地、全省海洋经济示范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经济新增长极和我省参与东盟等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粤北地区 将建设成为“山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新兴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践行区和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
粤东西北规划中还特别注重空间布局。三个规划的编制按照主体功能区的理念,提出各区域的空间布局,其中粤东地区要构建“点圈一体、块带结合”的 空间发展布局;粤西地区要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格局和“三区、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粤北地区要构建“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结构和“融 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的区域布局。
此外,粤东西北规划中还注重载体建设。突出重大项目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三个规划共提出了540项重点项目建设,估算总投资约20523亿元,其中“十二五”计划投资约15813亿元。
对前期战略指导思想承接与发展、完善
记者从省发改委了解到,粤东西北规划的编制工作,从2009年7月已启动前期工作,于2009年下半年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多次召开协调会,反复 修改,还特别注重做好与珠三角《规划纲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送审稿)》和有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并做好三个规划之间的 衔接。
由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不同,为既体现统一性,又体现各自的区域特点,指标体系的设置遵循主要指标保持一致、个别指标体现区域特色的原则。比如粤西指标表增加了“轻重工业比重”,粤北指标表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陈鸿宇指出,2008年以来广东在推进区域协调、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所采取的很多具体措施,省委、省政府分别在粤东西北地区召开多次现场会,有 的放矢地进行分类指导,相继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现在粤东西北规划的出台,与省委、省政府“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等战略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产 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扶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等推进跨区域合作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陈鸿宇说,规划纲要根据这几年来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国内省内经济社会形势出现的新变化,根据老百姓对“建设 幸福广东”新期待制定出的,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民生保障和改善、社会管理创新和生态环境保护,在规划中都占有极大的分量,使规划的针对性、时效 性都很强。
拉开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
综观粤东西北三大规划,在特色鲜明的定位、清晰的空间布局中,拉开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内优外拓,发挥汕头、湛江、韶关等区域龙头城市带动区域都市圈发展;“蓝色”拓展布局粤东、粤西临海、临港产业带;粤北则是在“绿色”崛起中形成广东未来发展的生态屏障。
内优外联打造粤东西北发展城市增长极
推进“汕潮揭”同城化,构建“汕潮揭”都市圈;以湛江、茂名、阳江市“三核”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将粤北五个地级市的城区建成五大区域性增长极……粤东西北三大规划中,在城市定位布局的格局中,展现出内优外拓的大格局。
粤东西北各造多元增长极。
中山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教授袁奇峰分析,粤东西北发展规划中对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视颇具战略地位。“特别是,在这一次的规划中已经充分地意识到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发展的增长极也应该从单一的增长点扩展到一个城市带或者城市圈,这其中的协同作业也颇为重要。”
以粤东地区为例,此次规划在强调以汕头中心城区“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凸显了潮州、揭阳、汕尾市区三地的“副中心”地位,希望三市之间的区域联 动能不断增强,共同提升重要城镇发展品位。规划中更明确点出了“汕潮揭”同城化的概念,将构建“汕潮揭”都市圈,形成协调发展的粤东城镇群摆到了非常重要 的地位。
粤西地区的“三核”联动模式则更具特色,该区域同时将湛江、茂名、阳江三市的中心城区定位为“核心区”,强调了对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城市群“辐射带动效应”的增强。
而发展环境更为复杂的粤北地区按照“融南联北、承东拓西、区内协调”区域布局的要求,作出了“五极”、“七轴”、“三片”的空间结构布局。
三地区位优势再获深耕。
与此同时,规划对粤东西北地区自身区位优势的开拓也给出了建设性的思索。以北接“海西经济区”,南望港澳的粤东地区为例,规划中特别给出了两个小节,讨论如何与以上两个区域实现深度互动。
同时,充分利用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机制,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及其重点项目,进一步提升与港澳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同样的安排也体现在粤西地区与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合作上。规划中甚至还希望粤西地区能够与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实现对接,加强粤桂琼海洋经济圈的带动作用。
而山区为主的粤北地区,有望成为南融珠三角、北联内陆的重要桥梁和东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纽带。
蓝色增长粤东粤西同时聚焦海洋经济
在产业发展的布局中,粤东和粤西的发展规划不约而同地重点提到海洋战略,同时提出发展“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广东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分析,在国家和广东大力推行海洋战略的背景下,这一选择是既符合国家和全省战略需要,也契合当地自然和区位条件。
在战略层面上,向晓梅指出,国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广东成为全国三个海洋经济试点省之一,这为粤东、西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粤东、西地区毗邻南海,拥有优良的港口和海岸线,可以在南海开发中扮演海陆联动的中转基地角色,成为南海海洋经济集聚区。
向晓梅表示,粤东、西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将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重要契机。
与此同时,粤东、西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还是打通对外连接的重要方式。向晓梅分析说,粤西地区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以发展与东盟国家的联系;粤东地区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可强化与港澳台之间的联系,增加与海西经济区的联系。此外,广东内陆地区也会因此受益。
绿色屏障打造粤东西北生态格局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珠三角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形势下,后发的非珠三角地区的生态保护已关系我省发 展全局,粤东西北“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在生态格局点明了方向——粤北将打造成全省最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粤东西发展也频现绿色思路。
“生态屏障的提法十分高瞻远瞩。”陈鸿宇表示,这是因为粤北地区大部分属于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安全屏障区、也是广东几大江河的发源地,这对全省生态安全格局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粤北生态屏障的定位其实是源于广东省的主体功能区划,也就是指主体功能区里面的‘生态发展区域’的山区部分。”省委党校教授、省县域经济研究 与发展促进会副会长蔡兵说,包括河源、梅州等传统意义上的粤东地区,在规划纲要与功能区划里也被纳入到粤北山区里面,就是为了与沿海的重点发展区域区别开 来,生态优先,严格控制工业的开发强度,把全省的生态屏障保护好。
那么,粤北地区会否因生态优先而错失经济发展的机遇?蔡兵认为恰恰相反,粤北可以依托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现代绿色产业体系,例如粤北广袤的森林资源在低碳经济中就大有可为。
在粤西粤东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虽然生态没有像粤北上升到生态屏障的地位、但“生态环境改善”,“加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宜居宜 业”等语句也频频见诸文件。蔡兵表示,与粤北山区不同,粤西粤东以沿海地区为主,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在我省的主体功能区划里面属于“重点发展区域”,“粤 北是生态优先,粤东粤西是生态与产业平衡发展。但这已体现我们的规划从注重GDP到注重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陈鸿宇认为,注重生态保护不等于不发展,粤东西北要根据各自的“十二五”规划,努力补强公共设施建设、建立绿色产业体系、探索生态补偿机制;通 过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势互补,增强与珠三角互动发展。用发展来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缩小与珠三角的差距,生态保护也会更有信心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