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无论对于“十一五”还是“十二五”,几乎是一个永恒难解之题。世界旅游名城桂林曾经多年处于这样的困惑中:一边 要保护世界的漓江,一边又面临单纯“旅游经济”难撑经济大厦的考验。换句话说,像桂林这样的生态旅游城市,能否发展工业,发展什么样的工业的发展,怎么发 展工业?这些难题一度让这个“山水甲天下”的城市处于彷徨和徘徊中。
从中央到地方,经过多届决策者的不断探索,2008年桂林终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 这个以“保护漓江为所有工作底线”的战略,让这个困惑多年的城市终于云开雾散,不仅经济发展上去了,而且漓江保护的更好了,县域经济、社会管理等多项指标 处于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前列。
旧日桂林曾被人称为“不如我乡下”
今天要是来桂林,从两江机场一下飞机,你会不自觉地被机场通往桂林市区的大道所吸引,八车道宽阔的路面,两边不计其数的绿化植物,崭新的节能路 灯,辅之以优美的自然山水风光,美不胜收。晚饭后,再到如画的榕湖边,边散步边欣赏夜景,湖心的舞台上不时传来优美的山歌声、戏曲声,加之变幻莫测的喷 泉,真是妙不可言,会让您不由得心情极大放松。第二天,再畅游漓江,感受“人在画中游”,晚上观看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这就是桂林,“宁做桂林 人,不当活神仙”。
“然而,就是在几年前,一些广东和港澳的游客还戏称桂林山水甲天下,城市不如我乡下,桂林像一个穿着破衣服的美丽姑娘。”桂林市旅游局副局长庞 铁坚说,“游客只要来到桂林市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印象:挤。原本供人旅游、休闲的景区,却被机关单位办公楼占领,车辆与人争路,人与景争地的现象非常突 出。”
记者了解到,昔日桂林城市乱象最直接的原因:一是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而城区面积狭小造成的,桂林城市面积约60平方公里,刨去山水剩余40平方 公里,常住人口80万人。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万人,远远超过城市人群密集度国际标准每平方公里1万人;二是受“保护漓江,难以发展工业”的制 约,导致财力有限,引发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城市辐射力弱,城镇化率低?而且越没钱,就越没办法改善环境,孤掌难鸣的旅游经济更加受限。
“膨胀的人口,狭小的面积,有限的财力引发连锁反应,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严重威胁漓江山水。面对现实,桂林市必须突破重围,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 路。”桂林市委书记刘君说,经过多届领导班子苦苦探索,科学论证,终于在2008年桂林市三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 林”的新思路。
围绕“保护漓江”设置发展“加减法”
刘君说,围绕“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做“加减法”:一是全市干部群众从发展观念上做“加法”,进一步 增强“保护漓江”的意识,进一步认识到保护漓江是桂林市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所有工作的底线,而且统领桂林市发展理念和方向,无论今后多少年必须坚持。
二是为了缓解人与景争地局面,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对老城做“减法”,新区做“加法”?为此,经过多方论证采取城市“西迁战略”,即将位于老城 风景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统一搬迁到距离老城区约16公里的临桂新区,大大疏解老城,还景于民。同时,彻底改变了过去大家挤在一个小地方,“谁都想发展,谁 都发展不了的”局面。另外,新区离漓江远了,离景点远了,为工业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
三是产业布局上,对重化工业、高能耗产业做“减法”,对高新产业做“加法”。桂林市市长李志刚说,为了“保护漓江”,在财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 桂林市硬是咬着牙关停并转了漓江沿岸的40多个工厂。经济危机期间,桂林市又关停了一些小的水泥厂、砖瓦厂、矿山等。随之而来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 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高新技术产业。“十二五”期间,桂林市正在全力打造我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产值达到千亿元。
四是在资源配置上,对县域做“加法”,对市区做“减法”。桂林市共有12县,5个城区,500多万人口,是广西14个地市中县区最多的地级市。 刘君说,毕竟桂林市区面积小、经济总量小,从而辐射带动能力有限,鉴于这种情况,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县域实力。为此,近年来桂林市在资源配置上有 意识地向县域倾斜。以“荔浦芋”闻名的荔浦县成为“中国衣架之都”,年产衣架20亿只,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0%;仅有29万人口的恭城县不仅是全国沼气第 一县,而且年产各类水果达65万吨,按产量计算,恭城可为全国13亿人口每人每年提供1斤水果;以灵渠闻名的兴安县因广种葡萄,被誉为“南方吐鲁番”。据 悉,桂林市去年G D P达到1100多亿元,有2/3来自县域。
亮点不断频闪,难题有待破解
记者了解到,在“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思路统领下,系列的“加减法”,让这个曾经困惑多年的城市,找到了一条真正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行走在桂林2.78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洋溢着一派新气象。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5元,位居广西第一。“桂林G D P总量突破1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元用了60年,按照目前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思路,G D P总量突破20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两百亿元,只需5年时间即可。”李志刚说,“十二五目标就是要让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起 来,把桂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山水名城。”
记者了解到,“十二五”期间,尽管“保护漓江”贯穿发展主线,也找到一定破解之道,但是仍有几大难题需要化解:一是经费缺失让保护漓江“一揽 子”工程实施难。李志刚说,漓江不仅仅是桂林的漓江,是全国全世界的漓江,因此,漓江保护必须从国家层面考虑。十二五期间,广西为了保护漓江,在桂林市实 施生态保护工程、城市化工程、环保设施建设工程、富民工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等五大工程,但是总投资需要700多亿元,而针对漓江的保护,截至目前国 家没有一个专项转移支付,单靠桂林和广西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有待进一步认识,不能将临桂新区的建设等同于一般城市的搬迁,它不是为了追求奢华建楼堂馆所, 不是贪大求洋,而是通过把老城区企事业机关单位搬迁,还景于民,还山于民,还水于民,还城于民。“一句话,最终为了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因此,有关 部门不仅应给予多方支持,更要打破提起桂林,什么项目都“一棍子打死”的误区。经济不发展,最终生态环境肯定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