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郊的农村正融入城市,鸠江区清水街道的周圣村就是一例。周圣村位于鸠江区的东北角,与当涂相邻,人口2400多人。随着“村改居”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里正在发生着巨变。为深入基层接“地气”,感受新社区,12月17日,本报记者一行来到了周圣社区,记录下了转型中的周圣社区。
周圣村位于鸠江区清水街道的北部,与当涂县接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今年6月份,周圣村和清水街道的其他11个村一起,由村改成了社区,村民也改成了居民。半年过去了,“村改居”效果如何,“村改居”改变了什么?12月17日,记者走访了“村改居”后的周圣社区。
“村改居”让居民们在社会福利方面有所提高
据周圣社区居委会主任刘永照介绍,随着划入市区以及“村改居”,居民们在低保、社保、廉租房等多方面都按城市标准执行,义务兵安置也多拿不少钱。由于集体经济的壮大,今年社区为2400多位居民每人购买了50元的医疗保险,使得医保实现全覆盖;今年春节期间,社区还将对7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慰问并发放慰问金;对社区里考上一本、二本、三本大学的,如果享受不到政府的相关政策,社区将分别给予2000元、1000元、500元的奖励金。只要是辖区的居民去世,社区都会前去吊唁,并送去500元的慰问金。
“村改居”,改变了原有的交通道路和居住模式
记者在周圣社区看到,目前这里虽然已经实现了“村村通”,但道路基本上比较狭窄,只有三四米宽,两车交会时通行困难。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两条道路将让居民们受益匪浅。一条是南北走向的“梦溪路”,宽60米;一条是东西走向的“官陡门路”,宽40米,从周圣社区中间穿过。预计两条道路明年将建成,届时居民们出行将更加方便,不用再走“羊肠小道”了。
此前,由于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每年约有五六百位村民外出打工,随之出现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现象。随着“村改居” 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今这里出现了返乡潮。据刘永照介绍,随着附近企业的增多,一半左右的外出务工人员开始返乡,有的回乡创业,有的到企业打工。今年44岁的卜业保,在常州卖肉已经14年了,春节期间看到家乡发展得如此迅速,今年7月份他回到家乡,如今在附近的一家企业里当保安,月薪2600元。像卜业保这样的返乡居民并不在少数,美的小家电、精艺铜业等企业里均可看到他们的身影。
“村改居”,更让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
不仅社区工作人员的干劲更足了,老百姓的日子也活跃起来了。每到傍晚,滨河学校周圣教学点的操场上,都会聚集着七八十位居民,大家一起跳广场舞,或者三步、四步等。之前,村民们吃过晚饭后,在家打打牌,看看电视,劳累一天后便开始休息了。如今,他们开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了,跳广场舞成为中青年甚至老年人的爱好。
周圣社区“村改居”的背后,其实是芜湖市的城市化。“村改居”不仅仅是换块牌子,城市化的经济形态、城市化的人口素质、城里人的生活方式、城市化的管理体制,正在悄然改变着这里。而周圣社区的人,则乐于完成从“村里人”到“城里人”的身份转换,“村改居”,让他们对城市更有归属感。
变身“城里人” 生活更加有保障
十一岁的妍妍家住鸠江区清水街道周圣社区,正上小学三年级的她,今年七月份被查出患上了恶性脑瘤。经手术以及术后放疗的她,现正在家中卧床疗养。病魔不仅掠去了妍妍原本无忧的童年,不宽裕的一家更是因此陷入了因病致贫的困境。
妍妍的母亲说,自给孩子看病以来,家中前后共花去了6万多元的治疗费,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因为要照顾孩子,妍妍母亲放弃了工作,和妍妍奶奶在家全职照顾起病床上的孩子,其丈夫则每天干着送煤气的活儿,每月只能挣一千元左右,勉强支撑起整个家庭。6 万多元的治病钱,对他们来说,是个不小的重担。
然而,令妍妍一家深感欣慰的是,本要掏出6 万多元的治病钱,最后他们只掏了2万多。这是因为,在医保报销了3 万多元后,现施行的大病救助政策,也为其报销了近1万元。此外,在妍妍刚查出患病时,社区工作人员便告知其家人可以申领临时救助金2000 元。该社区负责民政工作的小张经常去看望妍妍,耐心地向其家人讲解救助政策,并告知其要及时去办理。
自“村改居”以来,周圣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步完善。目前,该社区已有13 户居民享受到政府的临时救助,20 户居民享受到大病救助,全区约有35 户居民纳入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所拿到的低保金也由原先的200多元涨至人均330 元。“没想到,从‘村里人’变成‘城里人’后,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保障了,”该社区的低保户王大妈乐呵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