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韩寒是《皇帝的新装》里的那个孩子,但当有个叫麦田的人指出韩寒就是“皇帝的新装”,却惹出了麻烦。认识麦田的,都承认其是个认真之人,只不过容易“认死理”,但似乎没多少人愿意平心看待他这个“认死理”。即便看着麦田的分析会不自觉点头,但也不敢说出来。
昨天下午,一个过去的学生告诉我,因为她说麦田的分析有道理,遭到了网友的谩骂,骂她“这种年龄应该呆在家里生孩子”。这让我想起当初郭小四的粉丝。我一直把韩寒跟郭小四分得很开,现在我发现,在“粉”文化之下,没有区别。
当然另外还有一种人,是“倒韩”的,他们则是带着恶毒的窃喜,也同样不能认真分析麦田的话。
其实,认真看麦田文章,其关键词是“塑造”、“包装”、“表演”、“人造”。韩寒是否有“团队”,这很难证实,麦田的分析也只能当做一种推断。当然,根据我的阅历,即便没有写作“团队”,包装也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也许是我比较“小人”,或者是我遇到的都是“小人”?“包装”离不开“表演”,“包装”就必然要“塑造”,甚至某些方面需要“人造”。韩寒发誓,如果“任何媒体曾经收到过属于‘韩寒团队’或者来自本人的新闻稿要求刊登宣传,任何互联网公司收到过‘韩寒团队’或者本人要求宣传炒作的证据,”就如何如何,多少有点矫枉过正了。团队没有,“本人”也没有?没有炒作,是否有宣传?没有书面,是否有口头?是否有诸如“好友金波或者我家人代表我去接洽”(韩寒语)。韩寒是太紧张了,急于撇清,反而把自己端成了圣人。
其实,即便韩寒和他身边人不包装,他也是被广大网民包装了的。也因此,当韩寒不顺从于他们的意愿,抛出“韩三篇”,他们就受不了。他们与其是把韩寒当成偶像,毋宁是代言人。代言人是要听被代言人的话的。
似乎韩寒也努力要从这种包装中挣脱出来,他的“素质论”,不只是指他“粉丝”之外的人。这是我最欣赏韩寒之处,韩寒从“弑君”,绝决到“弑众”了。所以有人把韩寒说成“当代鲁迅”。
实际上,韩寒是否经过包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确实是他自己写的,确实写得有价值。被包装的未必都是劣质的东西。当然,如果再因此立起一个“公民”的形象,那么对当今中国社会就更有意义了。所以,这个被包装出来的“公民”形象的影响力,应当重要于其真实性。
那么,被包装出来的韩寒的影响力究竟如何呢?媒体上看似乎很大,在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追随者,我一个大学同学的儿子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搞得困顿不堪。但是这似乎只是少数,大部分青少年虽有个性,但很懂得跟现实媾合的。即便叛逆,关心的也未必是韩寒的话语。
我接触过不少现实中的孩子,包括我的儿子,他也很叛逆,他曾向我提起过韩寒,我还担心他学了韩寒,又没有韩寒的运气。但我的担心似乎是多余的,他们似乎更关心别的,更关心经济,更关心iphone4s。如果要说关心的人物,一定是杨幂这些明星。我儿子也到了当年韩寒写“新概念”作文的年龄,按《萌芽》主编的话说,现在这些孩子是“新概念”的主流,所以最近有人别出心裁,把《韩寒》作为“新概念”作文的题目。但我相信这种策略即便成功,也只是纸上的成功。其实“韩粉”基本只是在网络上,这些网络上的“韩粉”,在现实中很可能唯唯诺诺的,或者也是他们所抨击的现实利益的企图分赃者。他们欣赏韩寒,但并不愿意自己成为韩寒,更不愿意自己的后代、亲人变成韩寒。在现实面前,他们是不敢站出来的。即便他们会在现实中学习韩寒,也只是出于戾气,或者党同伐异,跟“公民韩寒”相距甚远。当然“倒韩”者也是一样。
热衷于谈论韩寒的,还有知识人。但要知道,在中国,知识人的影响基本只是浮在舆论表面的,就好像浮在水面上的那层漂亮的油。中国社会最真实的那部分,还远没有醒来。所以,我们大可把韩寒风波当做一个文娱事件。
当然,我也希望舆论最终会改变现实。到那时,即便“公民韩寒”被揭穿是包装的,也已经不重要了。如果真有这么一天,我们在庆贺之时,何不豁达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