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土离乡”到“离土近乡”
时间:2012-01-17 10:43:41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李海涛 夏文瀚 黄文云
近20年来,中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力跨省流动到沿海发达地区务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大规模的异地城镇化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特征。2005年,根据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宜昌市的发展机遇,我们在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提出了宜昌市未来的城镇化应该走“离土近乡”的道路。其核心是,中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向沿海地区转移的异地城镇化模式(背井离乡)不可能长久持续,但也不可能再走沿海地区“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道路,应该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就近转移,实现“离土近乡”的城镇化。(详见《中部中心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城市规划, 2006年 05期)这条道路在现实中究竟如何?五年之后,我们有机会利用宜昌市新的人口资料,进行一些验证分析。数据表明,“离土近乡”的城镇化道路,在宜昌市已经成为现实。
六普和五普人口分布对比
十年来宜昌的城镇化水平处于加速阶段,六普和五普人口分布对比,人口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集聚趋势明显。2010年宜昌城镇化水平达到48%,比2000年增加10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空间分布趋势,表明上版规划提出来的人口向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集中的战略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根据六普和五普常住人口统计资料,宜昌市各乡镇、街道的人口增减变化反映出如下趋势。
一是宜昌市区总人口显著增加,但其余各县市总人口与2000年相比都在减少。2010年与2000年人口比较,宜昌城区总人口占市域的比重由22%上升为26%,人口集聚速度高于其余所有县市城区总和增长速度。总人口方面,除宜昌市区总人口增加外,其余县市总人口都有所减少,其中远安县和秭归县人口减少3万人以上,当阳市和长阳县减少2万人以上,兴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和枝江市减少1万人以上。宜都市仅减少1000多人,主要是因为2003年松宜矿区1.5万人左右纳入宜都市范围所致,如果计算在内则宜都市减少1.6万人左右。市域总人口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由于三峡大坝建设产生的部分外出安置移民;二是2003年后大坝建设开始进入尾声,大量施工人员撤走;三是由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一直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这在湖北省乃至整个中部西部地区具有普遍性。
二是县域人口向县城集中趋势比较明显。虽然各县市总人口都在减少,但在各县市内部,除了五峰县城(五峰镇)人口有所减少外,城区和城关镇人口均在增加(如表中所示)。五峰县城很早就计划搬迁至渔洋关镇,在五峰镇人口减少的同时,渔洋关镇作为“准县城”人口也在增加。除宜昌中心城区外的各县市城区人口占市域总人口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2%,县城成为宜昌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从各县城实际调研情况看,近年来进程买房定居的乡镇居民明显增多,是县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是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等进一步向县城集中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农村部分居民富裕后或者外出打工回归创业的主动选择。
三是绝大部分乡镇人口在减少。除了少数几个乡镇外,绝大部分乡镇人口比10年前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各县市在各类发展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都采取了集中发展县市城区的战略,乡镇这一层级在建设用地指标、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不足,非农产业难以获得快速发展,人口外流在所难免。
人口流动趋势:近几年来的转折
宜昌市六普和五普人口相比是在减少,反映出长期人口外流的影响。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公安部门的人口流动数据,可以发现明显的转折:2007年之后人口流出速度明显减缓。
从数据看,宜昌市各个县市分别在2007年、2008年或者2009年出现了明显的人口流入流出的转折。市域、枝江、秭归在2007年出现转折,宜都、远安、五峰在2008年出现转折,当阳、兴山、长阳在2009年出现转折;枝江、当阳、远安、兴山四个县市在2010年实现了人口的净流入。这么多县市在大致相近的时间出现人口流动的转折,很难说是巧合。主要可能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金融危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调整、特大城市生活成本上升等方面的影响带来的推力。近年来沿海省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腾笼换鸟”政策,促使一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内迁,减少了一部分就业岗位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对以出口为主导的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影响较大,曾经导致大批工人回流;大城市生活成本直线上升也导致其吸引力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也跟宜昌市自身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有一定关系。近年来宜昌市经济增长快速,已经进入湖北省GDP总量的第二名;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外流人口和外来人口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出现外出人口的回流和外来人口的聚集非常正常。
从劳动者本身的意愿来看,年轻的劳动者(并不限于所谓“第二代农民工”,也包括了大量大学生、非农户口的就业者)对于就业和生活的偏好与父辈有根本性的区别,以个人价值实现为目标的生活居住地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接纳他们、为他们提供具有一定生活水准的城市。家乡的城市,具有天然的各种优势,尽管收入比不上沿海发达城市,但是在社会网络、文化环境、生活成本等方面更有优势,因此会吸引回流人口;作为中小城市,生活成本更低,如果有一定的创业空间,也就会成为外来人口的选择。
回流人口和外来人口的集聚地,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从市域人口流入地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市区、枝江和当阳这些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市。在各县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如前所述,则主要集中在县市城区。因此,离土近乡、集中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是符合宜昌发展实际的战略选择。
小 结
从“离土离乡”到“离土近乡”,人口向中心城市、县市城区集中,是宜昌市近年来的发展趋势。见微知著,从宜昌市人口趋势变化,可以反映国家发展格局的变化和一系列区域发展政策的效果。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对类似宜昌这样发展条件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的影响比较突出。因此,在中部地区,培育一些增长极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走“离土近乡”的城镇化道路,对于推进区域相对均衡发展,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