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学术研究直指“和谐底线”失衡
中国135个城市“长胖”4倍多
专家指出,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78年的19.7%提高到2009年的46.6%。然而,中国135个城市建成区扩展了4倍多,明显快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许多城市蔓延特征表现出规模扩展系数突破“合理界线”、资源存量加速逼近“生存红线”和地方政府违法逾越“和谐底线”的失衡态势——刊登于近期《农业工程学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城市蔓延已成为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问题。
该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的李效顺博士,他在总结国内外城市蔓延治理经验基础上,将我国城市空间扩展划分为理想、适度和极限三个边界,并指出:将城市蔓延控制在适度边界内,是中国当前较为科学和现实的选择。
该文指出,目前中国城市蔓延划分为牺牲性和损耗性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于价格失灵、忽略农地非市场价值引起,该过程农民和集体虽然付出较大牺牲,但对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贡献巨大;后者由于政府失灵、人为压低农地价格引起,该过程虽然对官员政绩和经济增长贡献巨大,但它往往是以损耗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为代价,对整个社会来说成本付出巨大。就我国现实国情和发展阶段而言,损耗性蔓延是当前我国城市治理首先要重点避免的类型。
该文探索性地提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理想、适度和极限三个边界,为城市蔓延治理策略选择提供了空间参考和借鉴。
该文从资源投入与配置的视角分析,城市适度蔓延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条件,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扩展有助于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城市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则是一种未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的非理性扩展,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大部分具有不可逆转性。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如何科学选择城市蔓延的理性边界成为化解经济增长、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矛盾和调控治理失衡态势的关键。理论上的分析判断表明,城市蔓延空间控制在适度边界范围之内更为科学和现实,在此边界上土地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最高,社会总福利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