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中,中部之中。湖北得中独厚。把天然禀赋变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构建中国交通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湖北正从“九省通衢”走向“九州通衢”。
“水陆空”样样领跑,“铁公机”振翅高飞
冬日的武汉,寒意袭人。可新港阳逻核心港区仍然一片繁忙,一个个大型集装箱从五湖四海汇集于此,通江达海,蔚为壮观。武汉新港是以武汉港为中心,由武汉港和鄂州、黄冈、咸宁市的27个港区组成的港口集群,规划港区及腹地面积9300平方公里,岸线548.2公里,最大靠泊能力7000吨。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将武汉新港打造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先进港口设施和经济技术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水水、水陆中转的枢纽港,中西部走向世界的国际港。
仅仅3年后,2010年,武汉新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长江中游和上游年吞吐量首个跨入亿吨级的港口。它在中西部地区外贸物流中的“支点”地位也日益显现。2010年,武汉新港外贸集装箱吞吐总量达40万标箱,其中有16万标箱是外地,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通过武汉新港中转。目前,货物从武汉起运,72小时内可达上海洋山港,高效接驳远洋国际班轮。随着长江航道的疏浚,到“十二五”中期,武汉新港可在3000公里的范围与东京、大阪、首尔、新加坡、雅加达等国际港口实现万吨轮常年直达。
借助长江黄金水道的振兴,湖北水运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10年3月,国务院正式明确武汉为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武汉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水上门户。
长江之“中”和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这种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让湖北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加快建设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全国第四门户机场。
如今的湖北,“水陆空”样样领跑,“铁公机”振翅高飞,承东启西,联南通北,湖北立志做中国交通和中部崛起的“立交桥”。“十一五”期间,武汉已成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中心之一,以武汉为中心通达广州、南京、郑州等全国主要省会城市的“3小时铁路圈”正在形成。武汉航空年旅客吞吐能力已突破千万人次。2010年,湖北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673公里,从全国第八位跃至第六位。
撬动“中三角”,激活城市群
2011年12月9日,安徽、湖南、江西三省交通运输厅的代表,被邀至武汉,共同商讨省际交通合作和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安徽的代表带来一个好消息:与武汉至英山高速公路相连接,安徽境内的高速公路已获准建设,近期就将开工;湖南的代表说,随(州)岳(阳)公路,与荆岳大桥相通的湖南境内的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高山和大江,已不再是中部交往的阻隔。
超越行政区划的中部意识,正在变为中部行动。当前,一个全新的名词——“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鄂湘赣三省赢得共鸣。
2011年4月和7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率领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先后在湖南、江西考察,三省党政各界就共同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逐步达成共识。李鸿忠说:“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迫切需要整合中部城市群资源,提升中部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联手打造中部崛起增长极。”
这个新的增长极就是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在内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群的核心就是武汉、长沙、南昌为中心的“中三角”。
共识带来融合,联手造就合力。“中三角”共同构建中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平台,而交通运输则是重要的纽带。随着昌九城际铁路通车、“杭南长”高铁即将运营和武广高铁的通车,未来几年,武汉、长沙和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将形成“一个半小时经济圈”。此外,沟通城市群的水运、公路、航空、物流大通道也已基本形成。
城市群之间的联系,仅有“大动脉”还不够,“毛细血管”也得畅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正在积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综合交通规划编制,为三省交通运输进一步衔接出谋划策。
建设大发展,服务重转型
沉睡的土苗山寨,火了!2011年前10月,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待国内外游客1491万人次,同比增长74%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9亿元,比2010年同期翻了一番!美丽而闭塞的山乡,终于盼来旅游业的“井喷”,这得归功于2010年底宜万铁路和沪渝高速公路鄂西段的通车。更便捷的交通带来了人流、物流,也带来了商机和群众致富的新希望(000876)。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长尤习贵说:“交通不是为修路而修路,而是要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为改善民生铺路。”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11年2月,湖北先后启动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湖北提出“一主两副”新战略,在巩固武汉龙头地位的基础上,着力建设宜昌、襄阳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积极响应,迅速开展了大别山、武陵山两个试验区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并分别与黄冈市、恩施州签订了省地共建协议。配合相关部门推动国家层面对武陵山试验区的支持,建成了武陵山生态旅游交通示范线。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政府全额投资建成了通达43个将军故里、124公里的通村沥青水泥路,全长459公里的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全线建成通车,还启动了“十二五”期间每年给大别山试验区每个县修100公里通村公路的惠民工程。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还先后与宜昌、襄阳、荆州、鄂州等签订了共建协议。以273亿元总投资、106个项目为重点,湖北将全面构建宜昌市现代运输体系,加快构建长江三峡国际游轮中心和三峡枢纽港;以316亿元总投资、142个项目为重点,全面构建襄阳市现代运输体系。
到2015年,湖北将力争实现100%的县市通高速,100%的县市通国道,100%的县级以上城市通一级以上公路,100%的建制乡镇通国省道及二级以上公路,100%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全面实现“村村通”,真正做到农民群众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