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年里,我市在全力以赴发展经济的同时,也积极开拓思路,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创新举措,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最终让全市百姓真正受惠。本报今起刊发“创新发展利民生”系列报道,展示一年来无锡在这些方面取得的喜人成果,敬请关注。
2012年的大幕缓缓拉开,无锡未来的美丽画卷清晰呈现。敏锐的观察家们或许已经发现,无锡建设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的蓝图中,赫然嵌刻着“六个一体化”的关键字眼。
“十二五”期间,无锡将向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起冲刺。毋庸置疑,城乡齐头并进,在“现代化”的概念中不可或缺。事实上,从早先的城乡分离,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城乡统筹,无锡的城乡融合不断注入新内涵。
以“六个一体化”为核心,业已“破题”的无锡城乡一体化,迈入全面“解题”的历史新阶段。
“幸福镇村”新跃升是“桃花源”么?初到宜兴市宜城街道南园村的人,都会如此慨叹。绿树夹杂白墙,鸡鸣狗吠闻其声而不见影,村民择地而居、三五成群的自然村落形态良好地保持着。正是“幸福镇村”建设的神来之笔,让这个曾经穷、脏、乱的小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幸福农村建设,2011年起席卷无锡广袤的田野,实现了从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向“幸福镇村”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农村现代化水平。
从“示范”到“幸福”,变化的不仅仅是概念。“幸福镇村”的考量中,既包括25项量化客观指标,也有10项群众性主观评价指标。列入首批幸福村的南园村,提出了“富裕、幸福、生态、和谐、民主”的目标,村级服务中心建成“妇女儿童之家”,把闲在家里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就业培训;村里的“零利润农资超市”,所有的农资产品由供销社集中采供、统一配送,村民以最优惠价格买到最放心的农资。点点滴滴的幸福感受滋润着村民。
作为“幸福镇村”建设的核心事项,全市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全面启动。因地制宜的整治原则,让农村在改善环境的同时保留原生态面貌。目前,全市250个自然村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一些村庄已经颇具雏形,宜兴的南门村已经从以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变成了荷香鱼肥白鹭飞、亭台楼阁园中秀、碧水青山人心怡的生态公园。
市农工办主任平明德介绍,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系统工程,“幸福镇村”创建则是引领带动的龙头,以此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由点到线、由线及面、层层扩展、不断提升。2011年,全市创建现代化新农村“幸福村”149个,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无锡的目标,是五年内争取全市1/2以上镇、2/3以上村建成“幸福镇村”。 多元路径创财富这两天,江阴青阳镇邓阳村的薛才惠正忙着在周边物色空闲地。作为一名农业经纪人,他已不满足于全村现有的2000多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我们合作社种韭菜的,统一品牌卖到市场上,一亩地收入达1万元呢”。薛才惠所说的合作社,是江阴市绿洲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依托这个组织,邓阳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去年全村户均收入超过3万元,收入最高的一户农户收入达20万元。
“人人有就业、个个有保障、家家有物业、户户有股份”,是我市广大农户的热切希望。去年,我市在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同时,积极创新收入路径、增收形态,写就一篇精彩的“富民”篇章。
镇村财力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升城乡一体化的支撑力,我市借规划保留、置换保持、复垦拓展等方式,有效突破了村级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截至目前,我市村集体经济组织总资产达410亿元,去年村级可支配资金总额预计达50亿元,村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540万元,蝉联全省第一,增幅超过10%。
拓宽就业渠道,去年5万余农村劳动力完成培训,其中创业培训3000多人,青壮年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到98%,此举让本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率提高到93.8%。另一方面,农村合作组织蓬勃发展,据估算,去年逾千家股份合作社年度股权收益达4亿多元,人均股份合作收入增长20%以上。
来自市农工办的数据显示,我市农民收入结构显著优化,增收层次进一步提升,增收形态以就业为主向就业、创业、置业并举转变,预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250元,同比增长16%。
值得一提的是,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230元,被征地农民养老金“5060”以上人员提高到每月470元、“5060”以下人员提高到每月360元,市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460元。农民的生活正在多元增收路径的指引之下,呈现一种新状态。高效农业促转升去年底,我市首个动物生物反应器产业化项目全面启动,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技术——把牛奶变成母乳的项目,在我市实现成果转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这位被我市农口人员“四顾茅庐”打动的专家介绍,在中国,该领域单项产品每年的市场价值在400亿元以上,成本仅为原来的1%到10%。
“农业新兴产业”,这一新鲜词汇的出现,代表了一种别有洞天的新思路,为2011年无锡的现代农业发展抹上一笔亮色。
依靠科技的力量,发展农业新兴产业成为一产转型升级的不二选择。蠡湖放养的鱼植入芯片后,可以记录鱼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了解水的质量、氧气含量等,为环保和养殖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去年,感知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现已初具规模。
5年100亿元,这是我市制定的生物农业五年“蓝图”,目标堪比其他城市的10年任务。“无锡生物农业谷”的载体——以新区生命科技产业园为主体的南园、以及以锡山高科技农业园为主体的北园,已踏上征程,重点培育生物育种、转基因生物反应器等生物农业新产业。目前,我市已有超过80家的生物农业企业。去年全市引进生物农业高层次创业人才40名以上,生物农业产业规模达30亿元以上。
随着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推进,产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据了解,2011年我市新增高效农业面积5万亩,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54.6%,高于年度目标0.6个百分点;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4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