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不比GDP,经济政策比什么?
时间:2012-01-06 10:01: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罗伦斯 国际商业和公共事务专家 

    据报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最近讲话指出,“单纯追求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符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广东的实际。”他还形象地表示,广东不和别的省份打GDP排名战了。我印象里,在一贯把GDP当成头号政绩指标的中国地方官员中,汪洋可能是第一个公开宣布“不比GDP”的。这值得大加赞赏和肯定。

    不过,在中国的国情下,抓经济仍是地方政府的头号使命。如果经济工作不以G D P为纲,那么又该围绕什么来开展?我觉得,这是目前更需要广东省领导层认真思考的问题。当然,汪洋讲话中也说到了,“必须把加快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如何“转型升级”?要防止一个非常实际的陷阱: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国内学者,最希望用“三次产业占比”来度量产业结构的优劣。这些人认为,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最高端”的产业。所谓产业升级就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受这种流行说法影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的确曾提出“到20××年,我地第三产业占比要达到××%”之类指标。其实,三次产业占比和产业结构的质量之间没有绝对的比例关系。有些非常不发达的穷国,第三产业占比却极高,因为当地农业和制造业都极不发达,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等。

    更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制造业在未来广东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战略的地位。不久前,我曾撰文讨论过制造业占GDP比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是:过去几十年中,从全球角度看,制造业占比普遍有较大下降,但是,有若干国家制造业占比非常稳定,甚至不降反升。核心事实是:所有这些制造业占比不降反升的国家,经济都实现了快速成长;另一方面,那些制造业占比下降最快、最严重的国家,几乎都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崩溃。以上数据或许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在成熟经济体中,服务业固然对经济总量的贡献更大,但制造业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影响更大。

    由此推之,如果广东希望快速扩大经济规模,继续拼GDP,那么大力引入服务业等或许是不错的选择,但如果广东更希望提升经济的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那么,或许应该把政策的焦点放在继续增强制造业上面。

    最近几年,有个别学者唱衰广东制造业,主要认为随着人力成本上升,制造业将向内陆转移。其实这个论据站不住脚。首先人力成本上升,并非发展制造业的劣势。以美国为例,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就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而美国的制造业是核心产业,占美国对外出口的绝对多数。人力成本上升对制造业发展有优有劣,而其不利方面,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等加以抵消、替代的。与此同时,发展制造业的其他条件,如区位、物流等,却是不可替代的。以区位优势为例:从世界范围看,制造业中心基本上都在沿海地区,或有大规模水运航道的内陆地区。广东作为沿海地区发展制造业的天赋优势是不可动摇的。放弃这个天赋优势而在其他方面去比拼,不是聪明的选择。

    因此,我的建议是,广东的“转型升级”应当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为主线。比如说,广东应当大力引导金融业扶持制造业的发展,包括扶持制造业的融合兼并、做强做大,走出小而散的格局。要避免像某些省份那样,金融业冲淡甚至拖累制造业主业,大规模发生制造业老板由于金融投机失败而纷纷赖账、跑路的事件。又比如,广东的高科技产业也应当优先考虑和本土制造相结合,以提升制造业质量和工艺为导向,而不要像某些地方那样,表面上成千上万家高科技公司风风火火,其实都是抄袭复制国外高科技产业的创意,对本土生产能力没有根本促进。此外,在财政、税收、社会治安、族群和谐等问题上,围绕本土制造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改善,广东都有大量文章可做。这也就算是我对广东领导层的新年寄语了吧。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