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在微博上称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涉嫌贪污受贿。尹稚还表示已写好辞职报告。1月3日,尹稚发微博否认了之前的言论,称“举报”校长不过是酒后胡言并向校长致歉。(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7版)
网络时代,任何身处其中的人,都可能成为卷起风暴的蝴蝶之翼。网络通过民众围观之力,或多或少改变着一些逼仄的社会现状,没有人否认,网络所产生的有序推进力量。
然而,发生在2012开年的几个小事件,或也让人见识了网络另一面:网络固是社会舆情的一种镜像,却也可能因为未加理性思考的一句话、一个点击,令通过网络呈辐射性传播的言论,最终成为前后不一、不负责任的“醉言”。就像如今身为名校副院长的尹稚,先在微博上称校长涉嫌贪污受贿,并言之凿凿称“已写好辞职报告”,不过一天,却又再发微博表示“举报”不过是酒后胡言。这种对民众围观的忽悠,就不能不说是网络舆论遭遇的另一种不幸。
校长究竟有没有涉嫌贪污受贿?副院长是否因受到某种压力,最后不得不以“醉话”圆场?当然可以抓住这次所谓的微博“醉话”,进行深入调查。但在微博上一句豪言壮语的“反腐”,最后却以轻描淡写的“醉话”惨淡收场,不仅让当事人的信誉饱受质疑,也从某种程度上稀释着网络的公共信任感。
须知,很多发酵于网络的公共事件,本就建立在公共信任的基础上。只有以信任与真相为基石,才能逐渐从民众围观的现场发散开来,最终让围观舆论成为改善现状的助推器。倘若一个公众人物,在公共舆论场发声,不以理性温和、实地求证的说理为前提,便很容易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虚妄之中。这不仅伤害公共信任,也容易让人对此类公共事件形成误读,甚至伤害到公共信任感。具体到这次微博举报事件上来,前后矛盾的话语不仅让围观者错乱,也让力挺的专业同行尴尬;而倘若这种反腐言论不是建立在实地求证的基础上,在围观也容易产生网络暴力的当下,对当事人又何尝不是一种伤害?
对于当下的网络争论,有学者曾说过:“网络说理是释放一种不轻慢对方的善意,营造一个平和而有教养的言论空间。”同样,通过网络释放公共信息,尤其是那些拥有话语权的公众人物,就更需知道如何善用这样的公共舆论空间,如何在网络上平和理性地释放公共信息并说理,而不是简单地情绪释放。否则,那将是公共信任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