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 近日,一篇来自河北石家庄的网帖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帖子中称一位农民工小伙子给一对母子让座时,那名女子竟嫌弃小伙子坐过的座位太脏,还冲着孩子发火不让 孩子坐。该帖也在无锡本地论坛上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工因为知道自己衣服脏而不坐座位是很普遍的,无锡还有很多农民工因为担心 其他乘客嫌脏而骑电动车上下班。
“不领情”是 人格歧视
农民工看到老人和孩子主动起身让座,本身是一种友好的表示,不曾想,这种“友好”不但不被领情,反而嫌脏,这其实是一种对人格尊严的伤害,实在 情理难容。就让座的农民工来说,他身上的确有些“脏”,可他的心灵却是美好的,而那位“不领情”的妇女,尽管衣冠楚楚,可她的心灵却肮脏了许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少农民来到城市,他们奋战在脏、险、累的第一线,身体上的劳累自不必说,还要遭受着精神上的煎熬——人格歧视,这种“被漠视”恐怕是最难以让人接受的。
不错,由于目前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们短时间内不可能像城里人那样衣着光鲜,在繁忙的工地上劳作了一天,他们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打理自己,我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善待民工,而不是嫌弃他们。
其实,我们的城市如果没有民工的参与,将是难以想象的,垃圾需要搬运,马路需要清扫,高楼大厦需要他们建造,我们这些城里人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恰恰忽略了民工们的辛劳,还时常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实乃文明社会的悲哀。
农民工与城市市民是一样的人,也是一个完整法律意义上的公民,公交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车上的乘客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常说,善待民工就是善待我们自己,可是在现实语境里,有多少人能够践行?
我们不应该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当下的农民工。我们的社会只有融入更多的文明因子,道德因子,融入更多的包容情愫,才会消弭对农民工歧视的印记。
说歧视是过度阐释
□ 杜明骏
在公交车上好心好意给人让座,对方不但不领情,而且还嫌让座的人脏,这情形真的很难堪。
人们不禁要问:出于文明礼貌给人让座错了吗?答案不言自明。那么是不是那对母子做得不对呢?确实,以嫌弃的方式当面拒绝别人的好意有失礼数,这 样肯定会让别人的好心受到伤害,再说谁也不是心甘情愿让自己显得脏兮兮,不都是生活环境造成的吗?但是,我们也必须得实话实说,讲究卫生的人在公共场所不 愿乱摸乱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就算他们那是洁癖也没什么值得指责的,这样做并非不对啊!这和接受医生饭前洗手的建议一样,是对自身健康的一种保护措施, 他们不是为了嫌弃而嫌弃啊。
既然两边的做法都没出了大圈儿,为什么会在网上引起如此强烈反响呢?我觉得是人们包括发帖者在接触这一新闻事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一个认识误区,把一个普普通通的事情演变成了对农民工的歧视。
一个最大的疑问是,人们凭什么认定那位让座的小伙子是农民工的?他的脸上没写着“农民工”三个字,难道仅凭他穿着脏衣服就做出了这样的判断吗? 这种判断有时候可能是正确的,有时候可能会错得离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穿脏衣服的非农民工也多的是,穿干净衣服的农民工也不少,一看到穿脏衣服的人就说 是农民工,这不是犯了一种以貌取人的错误吗?
即使让座的小伙子真是农民工,而从那对母子的反应来看也不算过分,他们的嫌弃仅仅是针对“脏”的,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哪怕是他们的亲人,只要感觉到或判断出对方坐过的座位“脏”,他们同样会拒绝,这种拒绝难道能和歧视划等号吗?
总之,这一事件本来与“歧视”无关,但却被很多人朝这个方向理解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过度阐释,这种过度阐释对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十分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