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贴、移植中涅槃
时间:2011-12-28 14:29:43
古建筑保护也并不是说所有旧的建筑就必须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否则何来的城市开发与进步?重要的古建筑,国家会投入大量经费进行修缮处理,并开发成为重要历史文化建筑供人们去参观认识。而次要一些的建筑,可以在改善其功能以后继续投入使用,并成为所在街区的一座特色建筑。千年古城江北城里的古老建筑,应当怎么处理呢?金阳人通过“移植与再生”,将老建筑经过技术处理后整体搬迁到南坪,再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让他们如同外滩上面的建筑一样,重新焕发了活力。
拼出重庆城,贴出巴渝味
众所周知,毕加索的画通常运用拼贴手法来表现事物的立体感,表现事物具体与抽象的融合。城市的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它需要城市的历史,也需要城市的现在和未来。
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建筑是完全可以以“拼贴”的形式存在的,只要“拼贴”的技巧恰当,两种类型的建筑不但不会因为相互形式的差异造成人们审美和意识上的强烈排斥,反而会让两者的有利元素相互渗透,最终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被人们所认同。
那在重庆映像这里的“拼贴”手法该如何应用呢?重庆映像的设计者在经过反复实地考察和研讨之后,决定以“山城”和“城墙”为拼贴的主导元素。
“山城”这一概念,也许是每一位重庆人都能深刻理解并首先映入脑海的地方特色。这里的山城,有许多方面的概念:地形的高低起伏,形成了重庆人特有的“爬坡上坎”的行为模式。蜿蜒曲折的道路,不仅仅是在行进过程中给人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也经常给人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
重庆映像里面的“城墙”,并不单单的以普通的城墙展示出来,而是利用城墙作为各个不同建筑的统一符号,将城墙上的建筑与城墙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其实,重庆映像里面所运用的城墙,并不仅仅是指我们所熟知的一砖一石垒砌起来的起到防御作用的城墙。他运用城墙的高台手法,表现了重庆山地地区特征,利用山地资源将许多建筑直接建造在了很高的青石上,甚至是山体之上。
移植
在历史悠远的江北古城,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数量相当之大,只有挑选出最具时代意义,而且是各具特色的建筑,才能在“移植”以后全面地向人们诠释出老江北的形象。经过多方面的调查,金阳公司最终确定整体搬迁老戏楼、黄坡村46号、学庐、刘家院子、四方井银行宿舍、文昌巷13号、圆觉寺、文化馆、文昌宫、洋房子、瓷器口、织布厂这12个项目。这12座建筑,涵盖了中国近代建筑,外国近代建筑,中西融合风格的建筑,普通民居建筑,宗教寺庙建筑等,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老江北城近代各个方面的民间建筑模式。
在圈定需要搬迁的文物项目之后,如何进行搬迁又成为了摆在金阳人面前的一道难题。重庆映像这里的移植对象,不是仅仅用一个培养皿,或者一辆卡车就能完整转移的小物件,而是一个个庞然大物,任何运输设备,都无法完整地运输。
为了最大程度减小“移植”过程中对原始建筑的损坏,保证在经过搬迁后的建筑仍然保持原有老江北的氛围,金阳员工将建筑分解成一个一个的构件,在测绘过程中逐个编号,制图,然后分开拆卸,运用大型运输设备转移到工作地点,然后再按照前期测绘的图纸和设计要求进行拼接,最终达到“移植”的目的。
以石材为主的欧式建筑,这类建筑以砖块相互拼接,并运用石灰等黏结材料进行了牢固的砌合,将其拆卸成小构件时,切割的工作难度相对较大,而且由于石材较脆的属性,容易造成如碎裂等硬性的损伤。在操作过程中,金阳工作人员都格外小心细致,往往是一大块一大块地进行拆卸,功能相近或者便于整体拆卸的部分,就尽量直接保持其完整性。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的中式建筑,在拆卸过程中要运用完全不同的方法。由于中式建筑主要将木材制作成带有榫卯结构的木制构件,金阳工作人员在建造过程中通过榫卯把各个木构件之间进行连接,以便达到保证整体建筑完整性的目的。
再生
拆卸过后的建筑,如同一堆机器的零件一样,再精密而先进的机器,如果不能正确有效地进行组装、拼接,都只是一堆堆无用的齿轮、螺栓与电路板。如何让江北古城里的老建筑,在高度现代化的新世界里,重新散发出光辉?
金阳人意识到,移植建造可观、可感、可参与的建筑,必须赋予其功能,让人们能够真正走到这些建筑里面,去体验里面的生活。如果继续沿用拆迁时的民居形式,其面对的人群将会大大降低,毕竟,住宅的私密性限制了建筑的使用对象。所以在金阳公司的策划中,这些老建筑将以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和活跃的形式让大众参与其中,人们在消费、娱乐的快乐情绪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老江北的魅力。
搬迁前的“刘家院子”本来是一个建筑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三合院建筑,其一层层高达4.15米,较高的层高给人以开阔的视野和空间感。然而,它二层的层高就非常不理想,楼梯间上空的屋面与二层的楼板之间的距离仅仅只有1.5米。这样的设计,作为自家居住建筑,并不会造成太大的不适。但是,现在如果将它作为餐饮的商业建筑来看,一个需要弯腰才能经过的楼面,产生的压抑气氛势必将会大大影响客人的舒适感。同时,这也达不到防灾疏散的要求。
所以在进行“二次设计”时,设计师们运用了“取长补短”的方法——将二层的楼板相应地降下部分高度,在不影响一层使用的情况下,尽量增加二层,特别是二层楼梯处的层高。这样一来,虽然一层“牺牲”了一部分的空间,但是两层空间都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商业效应也从而得以充分展现。
经过历时3年的拆迁、搬运和复建,记忆中的老江北城在南坪核心位置重新“复活”。2007年12月19日,南岸区第五条步行街——重庆映像步行街A段正式开街。爬上一段十几米高的山城坡道,眼前150米长的步行街上全都铺满青石板,一块块青石板,几乎都有数千岁高龄,是从江北城老街上整体搬迁过来的货真价实的“秦砖”,分布街道两旁的圆觉寺、文昌宫、洋房子、织布厂等11栋原江北城知名老建筑,得以原貌呈现。而即将开工建设的B段,与A段呈L形交叉,全长100米,宽40米,已有百年历史的吕祖阁届时将被完整的搬迁到这里,重新出现在重庆市民面前。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建筑并不是在这里与世长眠,而是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老建筑因现代商业而焕发生机,这里俨然成了一条带有建筑博物馆性质的文化商业街。拥有一个天井的刘家院子成了东南亚派艾餐厅,以前的“洋房子”现在是一家精品私房菜,小巧的四方井银行宿舍则摇身变成了一间酒吧,古老的“文昌宫”改造成了一家清净茶馆,文化馆不久前也入住了一家知青老火锅。
如今,重庆映像步行街是一条成功的文化商业街,古老的建筑符号与最时尚的商业碰撞后产生了奇妙感觉。 这条街具备了历史内涵——所有建筑都是经文化部门认定的具有保护价值的明清古建筑的“复活”,如老织布厂、老戏院子、老洋房子、圆觉寺等,它们是金阳公司在江北城整体拆迁之前抢救下来的。老江北城的青石板、黄桷树、石梯等也在这里重现。 同时,这条街又不乏现代气息——建筑的内部全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以现代装饰装修,使它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与消费习惯。让人们居于其间,能够充分享受到现代生活带来的舒适与快捷。